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18 08:52:18 浏览:
臭鼩又名大臭鼩、粗尾鼩、尖嘴鼠、食虫鼠。分类上曾归入食虫目 Insectivora,现归于鼩形目(Soricomorpha),鼩鼱科(Soricidae),臭鼩属(Suncus)。有很多同物异名和亚种。
一、分布与危害
分布 臭鼩自我国的分布广泛,主要位于我国南方,尤以东南、华南沿海为多。包括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甘肃等省,近年于江苏、河南、山东等地也有发现。
危害 臭鼩杂食性,以取食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主,也取食种子和果实,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不祥,但在很多地方栖息于人类居住的场所,在我国南方农村住宅中数量较多, 有的地方数量已高于或仅次于褐家鼠或小家鼠。家栖时,盗取粮食,扰乱生活,身上寄生有跳蚤,虱子和蜱等寄生虫,是鼠疫杆菌、钩端螺旋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恙虫病等病原体的宿主生物之一。
二、形态
体长119mm~147mm;尾长60mm~80mm;后足长19mm~22mm;颅全长约30mm;不同地区个体体重差异较大。2n=40。
臭鼩体型较小,头狭长,吻部显著突出;眼小;耳裸,有明显皱揩;足及爪均细小,有泄殖腔(较原始的特征);毛被短密呈绒状,通常灰色,略有浅棕色;尾基部粗大,尾长超过体长之半,其上散布有很多粗长毛;体侧面中央有1对腺体,分泌黄色具臭味的黏液。雄性睾丸不位于腹腔,无阴囊,位于尾基部的提睾囊内;雌兽具3 对明显的乳头,分列于下腹两侧,最前一对生于后肢前基部;无盲肠。
三、生活习性
臭鼩栖息于野外和人类居所,室内尤喜泥地平屋、厨房水沟和阴暗潮湿处;野外类群相反,生活于植被稀少的灌丛和森林中,通常远离人类存在的地方,似乎喜欢潮湿的栖息地,尤其沼泽和池塘周边数量较多。
臭鼩在菜地、麦地、甘蔗地、络麻地中有较多活动,野外雌雄巢域面积及活动距离差异极显著,浙江萧山地区野外雄性个体巢域为1227±263.0m2,活动距离平均为68.7±2.8m。雌性分别为241.4±50.3m2和22.6±8.1m。个体间巢域重叠比例高。其室内外迁移现象明显。
臭鼩食性杂,在室内外有明显的差异,与啮齿动物的差异较大,喜食动物性蛋白,尤其是昆虫类,据詹绍深(1988)于福建三明地区野外臭鼩的胃容物检测结果,昆虫的出现频率达58%,蟑螂、鳞翅目幼虫、蟋蟀、蝼蛄、 白蚁、天牛及蚯蚓等均可被取食,其也食鼷鼠、鲜鱼、鱼干、 虾干、蚕虫、油条等物。浙江萧山地区农田中的臭鼩取食的动物性食物,约占总食物组成的80%;在室内其盗食大米、小麦等粮食,比例可达38.8%,日取食量可达体重的5%~10%。
臭鼩为夜行性动物,以晨昏附近的20:00~22:00和4:00~5:00为活动高峰期,午夜活动减少。可发出似鸟鸣声。受惊时,体侧的臭腺分泌奇臭的分泌物以自卫。喜跳跃,不善攀爬。幼仔常跟随母兽“成群结队”活动。不同地区臭鼩的形态、生理、(交配、筑巢等)行为差异明显。
在我国南方地区,臭鼩种群雄性多于雌性,雌雄性比为0.7左右,不同月份差异明显。雄性个体体重、体长、尾长等指标显著大于雌性,呈性二型现象。臭鼩妊娠期约30d,每胎1~7仔,以3~4只居多。其寿命约为1年,热带地区全年均可繁殖,以2月~4月和7月~8月的繁殖率最高。不同地区稍有差异,关岛地区臭鼩的性成熟雄性为51日龄,雌性为30日龄。浙江萧山地区,雌雄个体性成熟率都随体重的增加而上升,体重达40g者,性成熟率超过50%,体重达50 g以上的个体几乎全部性成熟。
四、种群数量动态
臭鼩种群数量存在季节性和年度差异,室内外也有差异。种群相对数量的季节消长呈后峰型双峰曲线,室外种群1月份后数量开始上升, 4月和9月~10月达高峰,室内种群在5月和10月各有一个数量高峰,前峰不及室外种群明显,从10月到次年3月数量呈下降趋势。
臭鼩种群数量也具有年度间差异,萧山地区室内种群1985年~1989年数量呈上升趋势,1989年以后开始下降;室外种群1985年~1989年数量总体稳定呈略下降趋势。年度与季节性变化都受栖息地内其他小型兽类种群数量、房屋结构及作物类型等因素的影响。臭鼩种群有由室内向野外扩散趋势。当室内种群数量处于上升阶段时, 室内向室外迁移扩散的强度增加, 使室外种群保持相对稳定的高密度。室内种群数量呈下降状态时,室外种群数量也随之下降, 最终种群维持在较低数量水平上。故室内种群数量决定室外种群的密度。与同一生境中的其它啮齿动物间数量呈相互制约关系。在同一栖息地内,家栖鼠一般为优势种。但若在外界因素如灭鼠活动的干扰下,家栖鼠数量下降,由于臭鼩的食性差异,被灭杀的比例小,使其数量比例迅速上升。但随着家栖鼠数量恢复,数量比例又逐渐下降,故臭鼩数量可以作为同一区域的灭鼠效果的参考指标,对其灭杀时,需要使用针对性的基饵等特殊措施。
臭鼩年龄结构和体型大小也存在季节性差异,在室内,种群雄性春、冬季以成年II组为主,夏、秋季以老年组为主;在室外春、秋和冬季均以成年I组为主,夏季以成年II组为主。室内雌性各季节均以成年I组为主,而室外春、冬季以亚成年组为主,夏、秋季以成年I组为主。其种群春季(4月~5月) 到秋季(10月~11月)组成个体的体型逐渐增大,至冬季(12月至次年3月)明显变小,该变化与年龄结构和食物供给的季节性变化密切关联。
五、防治技术
常规抗凝血杀鼠剂对害鼠的防治通常使用谷物作为基饵,但啮齿目害鼠与臭鼩的食性差异很大,臭鼩以动物性的昆虫为主要食物。针对害鼠的大面积化学防治后,啮齿目害鼠数量短期内急剧下降,臭鼩鼱被灭杀的数量很小,种间竞争压力减小,间接地导致臭鼩密度上升,反而“越灭越多”。故针对臭鼩的防治要选择合适的诱饵和杀鼠剂。
以甘薯块和牛肉块为诱饵的鼠捕试验表明,动物性诱饵牛肉块对臭鼩的引诱力显著高于植物性诱饵甘薯块。且牛肉块对臭鼩的诱捕率显著高于啮齿目鼠类。故物理器械灭杀臭鼩时可选用牛肉块诱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