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管理

您的位置:首页 > 鼠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管理

中华鼢鼠测报技术规范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26 09:03:16   浏览:

一、标准概况

       本标准为甘肃省地方标准,标准编号为DB62/T 1855-2009。本标准于2009年8月7日由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自2009年8月20日起实施。
       本标准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甘肃省农牧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甘肃省植保植检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刚、张文解、张长江、任怀义、赵多长、段禳全。

二、标准内容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甘肃省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形态特征、发生规律、测报因子、测报调查项目与方法及预测预报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甘肃省中华鼢鼠的预测预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DB11/T 397-2006  《农田害鼠调查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鼠情观察区

       为获得大面积鼠类危害状况设立的田间调查区域。

3.2 调查样地

      为获得害鼠种群结构、自然存活率、自然繁殖率等数据,而在典型地段设置的田间调查区域。

3.4 害鼠密度

       害鼠密度样方面积内捕获的实有鼠数(式1)。
\ ……………………………………………
………………(1)

3.5 有效洞口率

       在一定面积的样地内,将所有鼠洞口堵死,24 h后,被掏开的洞即为有效洞口。有效洞口率为有效洞口数在所有堵洞数中所占百分比(式2)。

\   ……………………………………………………………………(2)

3.6 危害程度

       指不同的害鼠密度对作害产量所造成的危害。中华鼢鼠危害程度可划分为5级(表1)。

\

4 形态特征

       体型较其它鼢鼠粗壮。雄鼠大于雌鼠,体长150 mm~250mm。头宽扁,鼻端平,眼极小,外耳壳退化,隐匿毛下。四肢较短,前肢粗壮有力,具有镰刀状锐爪。尾细短,被有稀疏的短毛。体毛细软、浓密、有光泽,毛基灰褐色,毛尖锈红色,唇周围及喙部至两眼间毛色较淡,灰白色或污白色。颜部中央有1块大小、形状多变的白色斑。腹毛黑灰色,足背毛稀疏,为污白色短毛,中华鼢鼠与其它鼢鼠的形态区别参见附录B。

5 为害习性及活动规律

5.1 为害习性

5.1.1 洞道

       广泛栖息于黄土高原及次生黄土高原的农田、林地、荒地及草场中,尤以土层深厚、疏松的山塬鼠口密度为高。昼夜活动,终生营地下生活,怕光、怕风、怕水、怕震。中华鼢鼠栖息的地面会呈现由直径为30cm~60cm土丘连成的弯曲状道。其洞道分布复杂,有1条与地面平行、距地面8cm~15cm、洞径为6cm~10cm的主干道,沿主道两侧挖掘多条取食洞道。在距地面约20cm深处有老窝到主干道的通道,称之为“常洞”,内有临时仓库。常洞下方,有1条~2条向下直伸或斜伸的通道为朝天洞,是来往于“老窝”的道路。“老窝” 多在距地面土深30cm以下,一般雄的较浅,雌的较深。“老窝”内有鼠巢及贮粮、便所、逃逸等洞室。中华鼢鼠有堵洞和随季节与食物源迁移的习性。

5.1.2 食性

       中华鼢鼠食性很杂,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豆类、油菜、大葱、当归、党参以及林果苗木。主要取食根茎,粮食作物可整株拉入地下,贮存取食。

5.1.3 繁殖

       1a繁殖1胎~3胎,以春季第1胎繁殖率最高。在甘肃陇南3月中旬即进入妊娠期,3月底至4月上旬为高峰期,一般每胎产仔1只~6只,多为 2只~4只。自然生命一般不超过6a。

5.2 活动规律

       中华鼢鼠每年有春季繁殖期(3月中旬至5月下旬)和秋季储粮期(9月上旬至11月上旬),两个活动高峰,以春季活动频繁,危害严重,6月至8月天气炎热,活动减少,以12月至翌年2月数量最少。在春季,种群数量自3月中旬起为稳定增长阶段,约10d后即进入剧增阶段,4月初进入高峰期,4月中旬至下旬数量骤减,4月底至5月上旬数量稳定减退。早春鼠群中雌鼠数量约占80%,4月中旬后雄鼠的比例则占主体,约为70%。春季每天随着平均温度由高到低的变化,各时段中华鼢鼠活动的数量频率依次是8时~12时,14时~18时,20时~24时和2时~4时。每天一般有3个活动时段,5时~8时,12时~14时,18时~22时。阴天全日活动,雨后活动较多。

6 发生区划

       根据鼠口密度和危害程度,在甘肃境内中华鼢鼠可划分为4个发生区。

       严重发生区(8只以上/ ha):该区分布在陇东山塬、关山地带及渭河流域。包括平凉市六盘山以东5县(区),庆阳市8县(区),天水市7县(区)及西和县。

       中度发生区(2.1只/ ha~8只/ ha):该区分布在陇南山区、陇中黄土高原。包括徽县、武都区、岷县、漳县、临夏县、安定区、临洮、通渭及庄浪、静宁等县(区)。

       轻度发生区(1.1只/ ha~2只/ ha):该区分布在甘肃高原及河西走廊中部高寒阴湿山区。主要包括甘南州及山丹、民乐、古浪县。

       零星发生区(<1.1只/ h a):该区包括河西灌区及沿黄灌区。

7 测报因子

7.1 鼠口密度

       鼠口密度是危害程度的关键因子,中华鼢鼠每年有秋季(9月~11月)和春季(4月~6月)两个活动高峰。秋季鼠口密度影响春季的鼠口密度和危害程度,春季鼠口密度是当年中华鼢鼠发生程度的表征。

7.2 中华鼢鼠繁殖能力

       中华鼢鼠繁殖能力是影响其数量消长的重要因子。中华鼢鼠的繁殖能力主要取决于雌鼠数、妊娠率、平均胎仔数、鼠龄结构等指标。

7.3 气象因子

       影响秋季中华鼢鼠危害程度的气象因子有小麦收获期雨量与7月~9月的气温与雨量;影响春季危害程度的气象因子主要有头年12月~1月气温,3月份气温及早春的降雨量。

7.4 生态因子

       主要有食物源的生长状况与变更,轮作制度、耕作制度,天敌,大风暴雨,深耕作业,人工捕杀,土壤药剂处理等因子。

8 调查项目和方法

8.1 系统调查

8.1.1 调查时间和次数

       每季度调查1次,逐步做到3月~10月每月调查一次,调查时间为每月5日~10日。

8.1.2 调查田

       在观察地中进行。每次调查取3个样方,每样方1ha,在鼠口密度较低的地区,可适当增加样方。

8.1.3 调查方法

       采用堵洞法调查,将样方内每个洞系的主洞道挖开一个口,第二天观察,被鼠推土堵住洞口的即为有效洞。调查结果记入表B.1。 

8.2 大田调查

8.2.1 大田鼠口密度

8.2.1.1 调查时间:每年调查2次,分别在秋季和春季中华鼢鼠危害高峰期进行。

8.2.1.2 调查方法:在有区域代表性的大田进行,田块数不少于15块,调查面积30ha以上。取样方法采用平行线移动或(Z)字形、棋盘式。采用平行线抽样,应将样本分为数行,每隔一定距离抽查2行~4行。调查方法同系统调查。调查结果记入表B.2。

8.2.2 发生范围调查

       该项调查的目的在于宏观掌握中华鼢鼠发生范围和分布及数量消长。应在该区域有代表性的地形(山、川、塬)和主要植被种类(荒地、农作物、牧场、林地等)的地块上调查。每隔3 a~5 a进行1次。调查总面积应达到代表面积的5%。调查方法主要有看食迹法、看足迹法、看去向法、看粪便法、看洞形法及看齿迹等方法。调查结果记入表B.3。

8.3 中华鼢鼠繁殖情况调查

8.3.1 中华鼢鼠繁殖特征调查

       中华鼢鼠调查样本数为30头~40头,解剖后进行调查项目的观察、鉴定,体重为去掉内脏的胴体重量。主要调查繁殖雌鼠比、平均胎仔数及雌鼠繁殖率。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分别见式3~式6。调查结果记入表B.3。

\

8.3.2 鼠龄划分

       甘肃陇东中华鼢鼠不同年龄组生长发育指标见表2。

\

8.4 作物被害调查

       可在秋季和春季中华鼢鼠危害高峰期进行1次~2次调查,春季危害调查必须进行。调查内容:被害作物、鼠数量指标(捕获率或土丘密度)、受害面积、平均损失量、平均经济损失和总计损失等,计算方法见式8~式10。结果记入表B.4,并依据表2确定发生等级。

\

8.5 生态环境调查

8.5.1 气象资料 

       可利用当地气象台(站)资料。根据需要记录温度、降水、灾害天气等相关数据。

8.5.2 农田现状

       记录地形、地势、灌溉方式、鼠害防治措施、轮作方式、深耕作业及主要农事操作。

8.5.3 其他

       鼠间流行病、鼠类群体结构、鼠类天敌等,可根据需要从当地防疫部门或专项调查获取资料。

9 测报技术

9.1 综合分析预测法

       影响中华鼢鼠发生程度的内因取决于种群中雌鼠比例及繁殖能力,外因则取决于中华鼢鼠赖以生存的食物源、温湿度、天敌、农事活动等生态环境的优劣。根据中华鼢鼠的危害习性、繁殖能力、活动规律及生态环境,并依据当年调查资料,比照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参照表3相关指标,分别在9月和3月作出中华鼢鼠发生程度的长、中期预报。

\

9.2 数理统计预测法

9.2.1 陇东中华鼢鼠秋季发生程度预报

      陇东中华鼢鼠秋季发生程度预报模式见式11。

\…………………………………………(11)

      (R=0.9 820  F=105.5 979  P=0.0 000  S=0.2 653  Ra=0.9 772)

      回报预测准确率:98.00%。

      式中: 

\

9.2.2 中华鼢鼠春季发生程度预报

9.2.2.1 平凉市中华鼢鼠春季发生程度预测模型:平凉市中华鼢鼠春季发生程度预测模型见式12。

\………………………………………………………(12)

      (R=0.7 280  F=5.3 549  P=0.0 046  S=0.06 916  Ba=0.6 565)

      回报预测准确率:98.17 %。

      式中:

\

 9.2.2.2 庆阳市中华鼢鼠春季发生程度预测模型:庆阳市中华鼢鼠春季发生程度预测模型见式13。

\……………………………………(13)

      (R=0.7 106  F=3.6 710  P=0.0 182  S=1.0 173  Ba=0.6 061)

      回报预测准确率:83.33%。

      式中 :

\

10 鼠情记载归档、上报

10.1 鼠情记载归档

       每次调查结束后,将调查数据及时填入相应表内。一个生产季节完成后或年末将资料整理后正式填入表B.5,归档保存。

10.2 鼠情上报

       调查地区主要害鼠的种类、数量、分布与危害等鼠情动态定期向本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10.3 调查操作应遵守的规则

       调查人员应遵守的规则按DB11/T 397-2006的规定执行(参见附录C)。

\

\   \     

B.2.2 分布及发生范围调查

      分布及发生范围调查记载表见表B.3。

  \

B.3 繁殖特征观测

      繁殖特征观测记载表见表B.4。

  \

B.4 为害损失调查

      为害损失调查记载表见表B.5、表B.6。

\   

\
\

     C.1 防疫措施:调查人员在操作时应经过消毒处理的防衣、防袜、防手套和工作帽,所捕获鼠必须装专用鼠袋,并用专用杀毒、杀虫药物处理。凡直接接触鼠的仪器、设备、工具均为专用,使用前后应做无、消毒处理。

     C.2 处理后的鼠体应及时就地深埋。

     C.3 处理后的鼠体应保存完整的头骨、填写标签(注明采集时间、地点采集人、生境等相关内容)。

     C.4 野外调查时的原始记录必须完整、字迹规整、使用普通铅笔(HB)或黑色墨水笔记录,不得涂改,如记录有误可在错误的地方划线,再将正确的内容注在旁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管理员登录 /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