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管理

您的位置:首页 > 鼠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管理

农田鼠害(黑线姬鼠)监测技术规范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26 09:10:25   浏览:

一、标准概况

      本标准为贵州省地方标准,标准编号为DB52/T527-2007。本标准于2007年8月16日由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自2007年9月30日起实施。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贵州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余庆县植保植检站、贵州省植保植检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杨再学、金星、郑元利、刘晋。

二、标准内容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田鼠害(黑线姬鼠)的调查方法、监测内容、预测预报以及监测资料收集和汇总归档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开展农田鼠害(黑线姬鼠)系统监测和季节监测的县或县以上植保站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鼠密度

      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鼠类数量的相对值。本标准的鼠密度(种群数量)以捕获率表示。

2.2 夹夜法

      指使用相同型号的鼠夹放置一夜捕鼠进行鼠类相对数量调查的方法。

2.3 捕获率

      指每100个鼠夹放置一夜的捕鼠数量的百分率。

2.4 性比

      指种群中雌鼠与雄鼠个体数的比值。

2.5 怀孕率

      指怀孕的雌鼠数占总捕获雌鼠数的百分率。

2.6 胎仔数

      指怀孕鼠每胎胎仔的只数。

2.7 睾丸下降率

      指睾丸下降的雄鼠数占总捕获雄鼠数的百分率。

2.8 繁殖指数

      指繁殖过程中,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只雌鼠可能增殖的数量,表示种群中繁殖个体的比例和妊娠率及胚胎数之间的关系。

2.9 年龄结构

      指种群内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数占总捕获鼠数的百分率。

2.10 成亚比

      指成体数与成体数+亚成体数的比值。成体包含成年Ⅰ组、成年Ⅱ组和老年组,亚成体包含幼年组和亚成年组。

2.11 体重

      指活体或剥制前的重量。

2.12 胴体重

      指去掉全部内脏后的重量。

2.13 体长

      指吻端至肛门的距离。

2.14 尾长

      指肛门至尾尖(不包括尾毛)的距离。

2.15 后足长

      指跟关节至最长趾的末端(不包括爪)的距离。

2.16 耳长

      指耳孔下缘至耳壳顶端(不包括耳毛)的距离。

3 监测方法

3.1 监测区要求

      监测点固定专业技术人员监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稻田、旱地两种生境类型进行调查。农田连片面积不小于60hm2

3.2 监测时间

      系统监测点每月调查1次,季节监测点在3月、6月、9月各调查1次,其他观察点在春、秋两季灭鼠前各调查1次。

3.3 调查方法

3.3.1 调查工具:规格为7cm×17cm中型木板夹或6.5cm×12cm铁板夹。

3.3.2 调查饵料:花生仁。

3.3.3 置夹方法:采用直线或曲线排列,夹行距5m×50m或10m×25m,特殊地形可适当调整夹距。

3.3.4 置夹位置:田埂、地埂、土坎、沟渠、路旁及鼠类经常活动的地方,置夹路线上下、左右移动,以免鼠类拒夹。

3.3.5 置夹数量:每月在稻田、旱地两种生境类型,分别置夹200夹夜以上,共计不少于400夹夜。

3.3.6 置夹时间:每月上中旬(5日~15日),选择晴朗天气,晚放晨收。

3.3.7 计量用具:游标卡尺或常规直尺、普通天平或电子天平。

3.3.8 解剖用具:医用解剖刀或解剖剪,消毒剂及医用手套等防护用品。

4 监测内容

4.1 环境概况

      包括监测区气候、海拔、地形、土壤、植被、作物品种布局、播种面积、生育期及长势情况等。

4.2 形态特征

      对各生境类型捕获的黑线姬鼠进行编号,鉴定性别,外部形态指标测量和解剖观察,调查数据填入表1。

\

4.3 种群数量

      将各月不同生境类型捕获率(鼠密度)调查数据填入表2。按公式(1)计算捕获率。

   \ ……………………………………………………………………………(1)

\

4.4 种群繁殖特征

       解剖雌鼠胎仔数、观察雄鼠睾丸下降情况填入表3。按公式(2)、(3)、(4)、(5)、(6)计算种群性比、怀孕率、平均胎仔数、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

 \

\

4.5 种群年龄结构

4.5.1 年龄划分标准:种群年龄划分为幼年组、亚成年组、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5个年龄组。年龄鉴定采用体重法或胴体重法,年龄划分标准见表4。

\

4.5.2 年龄结构:每月采集数量30只以上,按表4划分标准划分年龄,调查数据填入表5。按公式(7)计算各年龄组的比例。

  \ ……………………………………………………………(7)

\4.6 危害损失

4.6.1 受害损失分级指标:田间作物单株(穴、蔸)受鼠害损失划分为5个级别,分级指标如下:

      1级:未受鼠害,损失0%。

      2级:受鼠害损失25%以下。

      3级:受鼠害损失25%~50%。

      4级:受鼠害损失50%~75%。

      5级:受鼠害损失75%以上。

4.6.2 受害株(穴、蔸)率:在作物生长期内,根据作物类型,选择3hm2~6hm2的样方,采用平行线跳跃式取样,调查作物受害情况,将调查数据填入表6,按公式(8)计算受害株(穴、蔸)率。

 \………………………………………………(8)

4.6.3 损失率:根据受害损失分级指标,用目测法判断作物的单株(穴、蔸)危害损失,将调查数据填入表6,按公式(9)计算损失率。

\  …………………………………(9)

\

5 预测预报

5.1 发生程度划分标准

      种群数量划分为5个数量级(表7),依此标准判断发生程度。

\

5.2 预报时期

      每年春季、秋季分别发布1次鼠情预报。

5.3 预报依据

5.3.1 种群发生基数:3月种群密度基数与6月数量峰种群数量密切相关。3月份捕获率8%以上大发生,3月份捕获率不足2%轻发生。

5.3.2 种群繁殖状况:将种群繁殖始期、性比、怀孕率、平均胎仔数、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与历年资料比较,以确定种群数量发生趋势。种群繁殖提早,繁殖的个体增多,种群中雌鼠比例大时,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

5.3.3 种群年龄结构:种群成亚比80%以上,3个月后种群数量则高,种群成亚比40%以下,3个月后种群数量则低。

5.3.4 环境因子:高温、洪灾和暴雨对黑线姬鼠发生不利;作物播种期、成熟期是严重危害期。

5.4 发生期预测

       根据繁殖的早晚、年龄结构,结合气候、食物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数量高峰期出现的早迟。如繁殖提早、繁殖的个体增多、又无明显制约黑线姬鼠的特征时,应立即发出防治适期预报。

5.5 发生量预测

       根据越冬基数、冬后密度、繁殖状况、年龄结构以及气候、食物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结合种群数量预测预报模型,预测数量峰期种群发生量。春季鼠密度高,雌鼠多,怀孕率高,种群中亚成年组和成年组比例高,身体状况好,田间食物丰富,中长期天气预报对黑线姬鼠有利,则当年数量将明显增加,应立即发出发生量预报。数量峰发生量预测预报模型如下:

       模型Ⅰ:Y=1.3669X1+5.6175,X1:早春3 月种群数量基数(%),Y:6月数量峰种群数量(%)。

       模型Ⅱ:Y=0.4988X2+7.2940,X2:4月种群数量(%)×4月繁殖指数,Y:6月数量峰种群数量(%)。

5.6 发生程度预测

       根据种群密度、危害损失率、发生面积占播种面积比例、繁殖状况、食物、气候、天敌等因素综合分析,结合发生量预测值,按种群数量分级标准(表7),做出发生程度的预报。

6 监测资料收集并汇总归档

      每年12月将各月调查数据及时进行收集整理汇总,填入《贵州省农区鼠害监测资料档案表册》(附录A),作为正式档案资料归档长期保存。

\

\                  

\

\

\

\

\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管理员登录 /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