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0-02-21 11:12:20 浏览:
夜深人静时,老鼠便开始作妖……大诗人李商隐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小老鼠扰得他心情烦躁,便起身来吟诗一首:
《夜半》
三更三点万家眠,
露欲为霜月堕烟。
斗鼠上堂蝙蝠出,
玉琴时动倚窗弦。
本来就愁,现在更是愁肠百结,愁上加愁……
中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古国。随着小麦、水稻、粟等作物的大量种植及仓储的粗放,为老鼠的繁衍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以致鼠害猖獗,不仅严重危害到作物的生产、啃食粮食,而且还传播疫病,于是官府及家家户户都开始灭鼠。
先来谈谈比较玄幻的,符咒灭鼠法。
《千金翼方》记载了各种“集鼠法”和“去鼠法”咒语。咒语是有魔法的语言,据说能控制所咒的对象,大多晦涩难解,这里引一则:“天生万虫,鼠最不良。食人五谷,啖人蚕桑。腹白背黑,毛短尾长。跳高三尺,自称土公之王。今差黄头奴子三百个,猫儿五千头,舍上穴中之鼠,此之妖精,咒之立死。随禁破灭,伏地不起。急急如律令!”
《桂苑丛谈》说,广陵人杜可均写了个灭鼠符给一家小酒馆,这家酒馆从此无鼠。
民间还比较流行的灭鼠法是杀一儆百。《龙鱼河图》说:腊月先斩断一只鼠的尾巴,正月初一天未亮时再杀死那只老鼠,放在屋里,念动咒语:“付赦屋吏,制断鼠虫,三时言功。”意思是要屋神根绝老鼠害虫,三时来报功,如此鼠便远遁。如果你相信,若是下次遇到老鼠,可大喊一声,“急急如律令!”,我敢保证定会将老鼠吓跑~
言归正传,来了解一下正八经的古代灭鼠发展史。
1.烟熏法
《诗经·幽风·七月》就谈到“穹窒熏鼠”。《周礼·秋官》的除虫法是“以嘉草(襄荷)攻之”,“以莽草(八角科植物)熏之”,“以其烟被之”,又提到“以蜃炭(石灰)攻之”,“以灰洒毒之”。古代熏鼠可能也是以这类有除虫作用的植物和矿物等为烟熏剂,还以堵洞、抹墙等措施相配合。类似的方法至今仍经常使用。
2.毒饵诱杀法
《抱朴子·广譬篇》提到“毒粥既陈,则旁有烂肠之鼠”,证明古代曾以毒饵诱杀老鼠。从“皋涂之山……有白石焉,其名日矾,可以毒鼠。有草焉,……名日无条,可以毒鼠”的记述中可知,当时已懂得利用矿物和植物中的天然毒剂灭鼠。又根据《本草纲目》记载的鼠“食砒而即死,的说法,知道砒也是毒鼠剂之一。上述两种方法都是古代使用过的化学灭鼠法。
有毒植物:乌头
古代先民,早期使用的毒鼠药多为植物类。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人们仅能从自身是见证出发,从多次狩猎经验中逐渐知晓某些植物含有毒性。
3.水灌法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说:“(社)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涂阤。”可见当时还采用水灌法灭鼠。这也是现时在合适条件下仍沿用的方法。
4.物理灭鼠法
《太平御览》卷911更转引《淮南万毕术》说:“投鼠者机动”。注:“动,发也。发则得鼠”。似是汉代使用物理器械灭鼠的说明。汉《焦氏易林》:“炙鱼铜斗,张伺夜鼠,不忍香味,机发为祟,祟在头颈”,亦可佐证。另外,唐《酉阳杂俎》记载:“不〔王〕肃造逐鼠丸,以铜为之,昼夜自转。”这可算一项发明。
5.生物学灭鼠法
然而,古籍中记载较多的还是生物学灭鼠法。《齐物篇》说“鸱鸦嗜鼠”;《本草纲目》说鼬(黄鼠狼)“健于捕鼠“;宋《挥麈前录》说高昌北庭川有花砂鼠,“鸷禽捕食之”;有的古籍中还有蛇、鼠相斗,蛇食鼠的记载。这些都是古人细致观察后发现的天敌灭鼠的现象。从而受到启发,对其加以保护和利用。
从战国时开始,我国即已驯狗捕鼠。《吕氏春秋·士容论》载有齐国“善相狗者”为其邻居买“取鼠之狗”的故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抱朴子·广譬篇》也说“鼠在虎侧,则狸、犬不敢睨”,都说明古代确曾有过养狗灭鼠的历史。
养狗捕鼠,有需要通过相面选择优质捕鼠类型的狗,到汉代养狗捕鼠特别盛行。但由于后来狗在灭鼠中的地位终被取代,这段历史已几乎在人们的观念中泯灭了。
在南方某些地区,还曾经进行过养枭捕鼠的试验。唐刘珣《岭表录异》说“桂林人罗取(枭)生禽之,家家养使之捕鼠,以为胜狸也。”这种尝试无疑是有意义的。从市场上能买到枭,做到“家家”驯养,可见其普及的程度。但有关记载仅见于唐代,数量也有限,以后便逐渐销声匿迹了,当然最后也没有成功。
我国至迟在战国时期已驯养家猫,当时称“狸”,《韩非子·扬权》:“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就用到狸善于捕鼠的价喻。古代称野猫为狸,经过驯养之后的狸为猫。李时珍也说: “猫,捕鼠小兽也,处处畜之”。既云“处处”,说明在明代养猫更加普遍。时至今日,养猫灭鼠的作用仍是不容忽视的。
从文字溯源的角度来看,“猫”字为犬字旁加一个苗字。宋人陆佃在《埤雅》中解释道:“鼠害苗,而猫能捕鼠,去苗之害,故猫之字从苗。”又有《说文》中曰:“苗,今之猫字,许书以苗为猫也”。因为猫可以捕害田鼠,古代对于猫的名称还有“息鼠”或“鼠将”。可见,猫之名都与捕鼠的本性即“处苗之害”有关。
古人与老鼠斗智斗勇,在不断地摸索中寻找灭鼠的解决方法……
可关于老鼠,还真有不少人喜欢,从古至今有不少诗句来咏鼠,一起赏析一下吧……
咏鼠
在浩瀚的诗海中,有一些咏鼠的诗句,如唐代杜甫的“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唐代柳宗元的“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唐代刘禹锡的“忽闻饥鸟一噪聚,瞥下云中争腐鼠”,宋代陆游的“贾勇遂能空鼠穴,策勋何止履胡肠”,明代龚诩的“灯火乍息初入更,饥鼠出穴啾啾鸣。啮书翻盆复倒瓮,使我频惊不成梦。狸奴徒尔夸衔蝉,但知饱食终夜眠。痴儿计拙真可笑,布被蒙头学猫叫”,清代查慎行的“霜压啼乌惊月上,夜骄饥鼠阚灯明”等等。
《鼫鼠赞》 (晋 郭璞)
五能之鼠,技无所执。应气而化,
翻飞鴽集。诗人歌之,无食我粒。
赏析:郭璞是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写过不少关于神奇的老鼠的诗,传世的有《鼮鼠赞》、《飞鼠赞》、《鼯鼠赞》、《鼷鼠赞》、《鼫鼠赞》五篇。五能,是指能飞、能缘、能游、能穴、能走。
寿联 (南宋 李清照 赵明诚)
乌龟方姓乌,龟寿比日月,年高德亮;
老鼠亦称老,鼠姑兆宝贵,国色天香。
赏析: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和金石学家赵明诚,是一对著名的“诗词夫妻”。相传有一次,他俩被邀请到青州参加乌老寿星寿宴。众人请李清照夫妇作一副寿联,丈夫赵明诚故意向李清照挑衅,在上下联的开头都设置了极为艰难的关卡:乌龟方姓乌;老鼠亦称老。这是一副藏头联,开头藏“乌老”二字,言词却极带贬义,要求续写者不光要结构上接续对联,还要使之变为褒义。李清照不愧为一代女豪,略一沉吟,便续写了对联。此联在赵明诚巧嵌“乌老”二字的基础上,又借用了龟、鼠等可爱的小动物形象,运用出人意料的手法,对乌老的德行、操守进行了充分的赞颂,给人以出其不意的效果,实在是妙不可言。
厌鼠
《诗经·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 无食我黍!三岁贯女, 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 适彼乐土。乐土乐土, 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 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 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 适彼乐国。乐国乐国, 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 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 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 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 谁之永号?
赏析:《诗经》里形容硕鼠“无食我黍,无食我麦”的说法就表达了人民对于鼠破坏的极度不满。
《鄘风·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赏析:诗用老鼠来说明讲礼仪的重要,用幽默的语言表述着:你们看,像鼠辈这么丑陋的东西看上去都像模像样,有皮毛有牙齿,人还不如老鼠!
《禽虫十二章》节选 (唐 白居易)
一鼠得仙生羽翼,众鼠相看有羡色。
岂知飞上未半空,已作乌鸢口中食。
赏析:《禽虫十二章》是一本古诗词书籍,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本书主要介绍了不同禽虫的个性特征与生活状态等内容。该诗句是指,一鼠得仙生出羽翼,其他老鼠看到都很羡慕。不料生了羽翼的老鼠刚飞到半空,就已成为乌鸦和老鹰的口中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