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害知识

您的位置:首页 > 鼠害知识

妙趣横生的“老鼠嫁女节”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01 11:17:39   浏览:

\

“老鼠嫁女”?是的,老鼠嫁女又称鼠娶亲、鼠纳妇、老鼠娶亲、贺老鼠嫁女等,这一传统民间传说在我国古代很是流行,具有多种故事版本,也是传统民俗文化中影响较大的题目之一。虽然老鼠嫁女在民俗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多姿多彩,但各地情节“版本”与“嫁女”时日以及俗信却有所不同。下面,一起来了解下“老鼠嫁女”的不同民间习俗:

\

彝族:彝民山寨里将正月十五称为“老鼠嫁女节”。传说,远古时代,洪水泛滥,仅有伏羲姐妹因进戎芦而幸免于难。可是,当洪水退却后,他们却出不来了。是老鼠啃破戎芦,才将她们放出,人类因此才得以繁衍生息。古老的彝族山歌中至今还保留着“子鼠啃破红香木,露出王母绣花鞋”,“盘古出来开天地、伏羲姐妹闹人烟”之类的唱词。这大概就是由老鼠救人祖先这一传说演化而来的。至今,还有彝民认为老鼠与人分享粮食是应该的,因为是它们使人类获得了新生。一些地区的彝民甚至以为盖房,起屋后,如果没有老鼠作伴是件憾事。在他们看来,只有老鼠愿来之地才是吉地佳处,人住了才会粮丰财茂,吃穿有余,无灾无难。

朝鲜族:农历正月第一个子日,朝鲜族要在这一天要进行熏鼠火民俗活动。农家的孩子们在田埂上撒下稻草并点燃,以达到烧除杂草并驱赶田鼠的目的。这一项民俗活动,有利于灭鼠、灭虫,草木灰还可以肥田。另外,子日属鼠,在这一天燃一把熏鼠火,其象征性使人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

江南一带地区:在江南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说老鼠是害人的,是不吉利的,所以旧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确保来年平安吉祥。

湖北宜昌一带:传说腊月二十四是老鼠嫁女的日子,禁止洒扫,特别不准用剪刀,否则来年鼠害无穷。   

北方地区: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娶亲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子发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蝎子尾巴”即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子伤害,吃炒大豆发出嘎嘣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娶亲放鞭炮。

河南地区:民间传说中提到,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是老鼠嫁女之日,俗语有“初七娶,十七嫁,二十七添娃娃”,故上述三天要吃饺子。

杭州地区:旧俗中称“老鼠做亲”要将杂食放置盆中,名为鼠粮;厨下或墙角点上蜡烛,方便老鼠进食。俗传如此一来则一年内老鼠不毁坏衣物。

上海郊区:老鼠嫁女定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其实就是为老鼠成亲而准备的喜糖。

广东佛山地区:为方便老鼠顺利嫁女(子时12点),各家各户将床底、柜下、墙角打扫干净,墙角点上蜡烛照明,为老鼠嫁女提供优质服务。

台湾地区:台湾的居民认为初三为小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结婚日,所以深夜不点灯,在地上撒米、盐,人要早晨上床,不影响老鼠的喜事。

四川绵竹:清末民初,四川绵竹有一幅名为《老鼠嫁女》斗方,流传甚广,被收录进了《中国民间年画百图》。《老鼠嫁女》图中央描绘的是四只尖嘴细腿的老鼠抬着一乘大红花轿,轿内坐着身着红衣的新娘。在画面左上方,有一个头戴礼帽,手拿折扇,骑跨青蛙(或者癞蛤蟆)的老鼠,它双眼紧盯着新娘,它就是迎亲的老鼠新郎。而这幅年画的一个奇妙之处在于左下角,一只猫咪口中含着一只老鼠,爪下踩着另一只老鼠。而这幅看似单纯的年画传说故事的原产地远在印度,它沿着蜀身毒道,一路向北传播到中国的四川各地,这可以说是古南方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

\

山西平遥县:在初十当日要将面饼置墙根,名曰“贺老鼠嫁女”。

湖北孝感市:当地民间传说,正月十五的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妇女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据说这样做,一年就没有臭虫骚扰了。同时,人们还需用竹篮从屋上抛过去占棉花丰歉。仰则主丰收,仆则歉收。

陕西千阳县:用老鼠嫁女日的风俗行事作为祝子巫术,以正月十五为老鼠嫁女日,是日家家都做老鼠馍。俗信当年过门的新媳妇吃了老鼠馍的鼠尾巴,便可怀孕,隔窗把老鼠馍扔进新媳妇房中,“老鼠”仰面朝天为生男之兆,反之为生女之兆。

湖南宁远县:以十七日为“老鼠嫁女”这一日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催妆,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属可以永远绝迹。

湖南资兴市:在老鼠嫁女当夜,在屋角、过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妇日忌做针线,怕扎烂鼠窝,晚上忌点灯,怕惊动鼠女的花轿,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不为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管理员登录 /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