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8-01-26 15:25:29 浏览:
害鼠生态包括栖息地选择,洞穴与巢区、食性、活动规律、繁殖、数量变动、化学通讯等。以下仅就与数量预测报和防治有关内容作以介绍。
(一)洞穴与巢区
洞穴是鼠类居住、隐蔽、生育、保护幼仔及贮藏食物的场所。掌握鼠类的挖洞、做巢环境、洞系结构以及营地下生活鼠类的活动规律,对于防治害鼠,尤其是对杀灭营地下洞穴生活的鼠类和采用熏蒸灭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鼠类的洞穴通常由洞口、洞道和巢穴三部分构成。但洞穴构造的繁简、洞道的长短与鼠种的生活习性、季节、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有些森林害鼠的洞穴比较简单。例如,多数树栖的松鼠类,利用树洞营巢,常撕剥树皮筑巢;红背平、棕背平和大林姬鼠多在倒木或树根基部筑洞。或在枯枝落叶层下,有时利用腐朽树根的空洞作为它们的洞穴。以干草和树叶作巢;终生营地下生活的鼠类,其洞系构造十分复杂。如鼢鼠,洞穴有3层,上层的地面洞口常被堵塞,其居住洞的地上,常有大小不等的土堆,觅食时所掘的洞道与地面平行。距地面20厘米,这种洞相当长并且弯曲多为交通洞或遂道,其向两侧分枝为采食洞,洞中有些临时贮藏粮食的仓库,洞的中层,一般有1-5个向下直伸或斜向老窝的通道(也叫朝天洞),老窝距地面平均为1米左右,洞的下层是老窝,内有生育的“婴室”有放食物的仓库和大小便的厕所。了解鼢鼠的洞穴结构,对捕捉鼢鼠和投毒防治都有重要的意义。
鼠类,有的群居,有的独居,群居性鼠类它们是以家族为单位共居一个复杂的洞系内,如东方田鼠等。独居性鼠一般一洞一鼠,如花鼠、鼢鼠等。鼠类的洞穴,除栖息洞外,还有临时构造较简单,且多为盲洞,只作临时休息或逃避敌害之用。
巢区是指一个动物或一个“家族”进行觅食、交尾、育幼和隐蔽等活动的区域。所有动物都有其一定的巢区,了解鼠类的巢区能够获得个体活动范围的大小,而且也能得到种群密度,进而为灭鼠投药量和投药密度提供依据。
巢区的面积因鼠种和性别而异。据夏武平对大林姬鼠巢区的研究,雄性的巢区平均为2173±132平方米,雌性为1501±3.7平方米;活动距离雄鼠为76.3±3.O米,雄鼠的活动范围大于雌鼠的活动范围。多数鼠类的巢区有相互重叠现象,如,黑线姬鼠、大林姬鼠等同性个体间,其巢区都有重叠。
(二)繁殖
森林鼠害的治理,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控制害鼠数量,避免鼠害的发生。二是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减少危害。害鼠的繁殖情况直接关系到害鼠数量多少和变化。研究害鼠的繁殖规律对害鼠数量的预测预报和投毒时间选择都有重要参考意义。
鼠的个体小,性成熟快,产仔数多,大部分种类每年产数次,繁殖力极强。据观察,一对褐家鼠在实验室里,一年内可繁殖1500只,但实际的繁殖率因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像实验室那样高。
1、害鼠繁殖强度的变化
鼠类的繁殖强度有年龄差别。通常中等年龄的个体平均仔数要多于老年和初次参加繁殖的个体,红背鼠、棕背平、东方田鼠、莫氏田鼠和大林姬鼠等害鼠,冬季的死亡率相当高。其实际寿命显著短于理想条件下寿命(生理寿命)、使之能达到老年寿命的个体极少。因此在自然种群中,常见于初次参加繁殖的个体产仔数较少。害鼠性成熟时间因种及不同的出生季节而有所不同。一年繁殖多胎的鼠类,春季出生的个体发育较快,当年可达到性成熟参加繁殖;夏末秋初出生的个体,发育较缓慢,入冬后甚至停止发育、直到翌年春季才达到性成熟、开始进行繁殖。花鼠、松鼠等性成熟时间较长的鼠类,都到第二年或第二年后达到性成熟开始繁殖。
害鼠的繁殖强度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一般在春季4月份开始繁殖,在东部小区调查中发现阳坡林地5月上旬有棕背平幼鼠活动,此间雌鼠的怀孕率和胎仔数均较高,夏季除性未成熟的个体外,其他个体仍保持较旺盛的繁殖活动,到秋季繁殖强度开始减弱直至完全停止繁殖。由于繁殖强度的季节性变化,导致害鼠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每年内都有一到二次的数量高峰季节。由于不同害鼠成熟年龄和繁殖周期长度的不同,致使一年内数量高峰次数和高峰季节有种间的差异。
害鼠的繁殖强度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地地域性变化(空间变化),即使是同一地区,不同的生境条件也会使同种害鼠表现出不同的繁殖强度。
在研究鼠类繁殖强度时,常将生殖器官的特征作为测定指标
2、雌性生殖器官
子宫:鼠类属双体子宫,形状"Y"形,未繁殖雌鼠(幼鼠)子宫很细,外观白色细线状。性成熟雌鼠,子宫充血,较粗。怀孕期:怀孕初期子宫加厚,在有胚胎着床的地方膨大。10天以后,可见子宫内有明显的胚胎,并可记录怀胎数,以得到种群的每胎平均产仔数,计算怀孕率,即雌鼠的怀胎率。
子宫斑:已产仔的雌鼠则见有子宫斑。产仔不久的子宫斑呈紫色,时间越长子宫斑的颜色渐变浅,产仔时间较长留下的子宫斑需用两片载波片夹上对着光线方能看见,从子宫斑上可判断繁殖次数,每次产仔数。
乳腺:位于胸腹部、左右成对排列,数目各类不一。妊娠鼠乳腺突出,外观明显,哺乳期更为明显,乳头无毛区清晰可见,非妊娠鼠或无繁殖力的个体乳腺不太明显,乳头周围的无毛区不易看出。
3、雄性生殖器官
鼠类属于终生生长的动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体重、体长不断增加,器官的增长与体重、体长的增长不尽一致。棕背平、大林姬鼠、鼢鼠和东方田鼠等许多林业害鼠的睾丸、储精囊,在老年阶段基本上停止生长增大,而在幼年阶段较小,大部分个体不具成熟的精子,成年阶段较大,副睾内具有成熟精子。在冬季繁殖静止期,睾丸有萎缩现象。鼠类的事丸在繁殖时候由腹腔落入阴囊,为睾丸下降,繁殖静止期重新进入腹腔。因此,睾丸下降率和睾丸、储精囊的发育程度能够反映雄鼠参与繁殖情况和繁殖强度。
孙儒泳等提出棕背平和大林姬鼠繁殖强度的指标:棕背平停留在4毫米以下不发育,大林姬鼠5毫米以下不发育,精巢长停留在雏形期不发育,个体的百分比,储精囊常停留在雏形期不发育(在2毫米以下),个体的百分比,种群中副睾丸具成熟精子的个体的百分比等指标,能起到雌性怀孕率类似之作用,而精囊长开始迅速生长(棕背平是4毫米、大林姬鼠是5毫米)时的平均体重、种群中多数个体达到性成熟(棕背平是8毫米、大林姬鼠是5毫米)时的平均体重,平均精巢长基本长足即到达成形期(棕背平是9毫米,大林姬鼠是12毫米)时的平均体重,这三项指标描绘的是种群中雄鼠精巢的发育和生长迟早情况。当繁殖加强时,幼鼠迅速成熟,雄鼠精巢开始发育的平均年龄较早,精巢长足的平均年龄比较早。反之,繁殖下降时精巢开始发育和长足的年龄都后延。
4、性比
害鼠雌雄性的比例理论上应该是1:1,但在自然种群中常有变化,如果种群中雌性个体占的比例大,则该种群的繁殖强度相对较大。
此外,研究鼠类的婚配制度对抗生育控制技术的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除少数种类外,绝大多数种类属于多配偶制混杂性交配。对混杂性交配的害鼠在开发单性抗生育控制技术时,应考虑使雌性不育。为在自然界使用鼠类不育技术,不可能实现百分之百的不育,如果让雌性不育,有90%的个体不育,即种群不育率达到了90%,如果让雄性不育90%的个体不育,另外的10%的雄性个体可能会使100%的雌性个体受孕产仔。因此害鼠的抗生育控制技术的研究应测重于对雌鼠不育方面。
(三)数量波动
1、季节消长
由于鼠类繁殖具有季节性、繁殖快及寿命短的特点。其数量有明显的季节消长趋势。数量的增长,通常出现在繁殖之后。一年的繁殖结束后,因只有死亡,而使数量下降,直到第二年繁殖开始前,达到全年数量的最低时期。鼠类数量的季节消长,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多峰型、双峰型和单峰型。多峰型鼠类在一年中常出现3次或3次以上的数量高峰。双峰型鼠类在一年中出现两次数量离峰。单峰型鼠类在一年中只出现一次数量高峰、高峰出现较早的,为前峰型,高峰出现较晚的,属于后峰型,花鼠在长白山林区,6月或7月份数量最高,表现出一年繁殖一次的鼠类的特性。鼢鼠类一年繁殖一次。其数量变化亦应为单峰型,东方田鼠在第一次繁殖结束后,于7月份出现第一次数量高峰.到8月份由于老年个体的死亡,种群数量有所下降。9月份,由于第二窝幼鼠的出现和当年鼠参与繁殖,而出现的第二次数量高峰。红背平、棕背平、大林姬鼠、黑线姬鼠数量季节消长曲线为单峰型,表现出北方型特征。据夏武平在带岭的研究结果,棕背平数量的季节消长,是春季上升很快,一般在7月份到达高峰,其消长曲线为前峰型。我们在吉林省黄泥河林区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迹地等生境表现为前峰型,而在另一些生境中数量高峰出现在9月份。
据夏武平报道红背平的数量季节消长曲线,表现为后峰型,春季缓缓上升,直到9月才达到其数量的高峰,大林姬鼠由于在生境间有迁移现象,使不同生境中,出现多峰型,在其最适生境内、春季上升数量比较缓慢,9月份出现数量高峰。
2、年间波动
年间波动是指不同年份之间的数量波动。通常采用年平均密度或同一季节或同一月份的密度作比较。
鼠类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一般都有规律,容易被人们所掌握。而鼠类种群数量的年变动较复杂,一是由于其变化的周期性比较长;二是造成鼠类种群数量的年变动因素一般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三是变化的不规则性。但目前的研究结果已经明确,鼠类在自然界的数量,有的年份数量很低、有的年份数量则猛增,其间的差距可自几倍至十几倍不等。其波动一般可分为增长期、高峰期、下降期、低潮期四个阶段。
l)增长期鼠类种群数量一般从春季到次年有极大增长、有些种类可以一年或1-2个季节内迅速增长,有些种类可在2-3年内逐渐增长。
2)高峰期由春季到次年春季数量变化很小,典型高峰期为一年,少数可持续2年,高峰年高数量期在夏秋和初冬季节,高峰年春季数量高于其它年份同一时期的数量。
3)下降期本期数量下降的幅度很大,有渐降型和暴降型。渐降型种类在1-2年内逐渐下降、暴降型种类在高峰年后数量下降,通过冬季及来春降至低数量。
4)低潮期虽然在繁殖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下降期之后鼠类数量全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林区的主要林木害鼠都具有周期性年间波动的特点,棕背平大致具有3年的周期性。并且害鼠数量的周期性与林木危害的周期性相一致。掌握害鼠数量年间波动规律,可为提前预测预报提供依据。但是必须指出,完全严格的不改变的周期性是不存在的。受地域、生境条件、气候因素及种群内在因素的影响,数量高峰总是有变化的。因此,在实践中应加以注意。
3、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种群数量的增减是由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四个基本参数所决定的,出生和迁入使种群数量增加,死亡和迁出使种群数量减少。任何使种群出生率降低,迁入减少,死亡和迁出增加的因素都会使种群数量降低。这些因素主要有①食物;②栖息地或空间;③气候(温度、降水、积雪等);④天敌;⑤疾病(病毒、细菌、生理疾病、寄生虫等);⑥竞争;⑦人类活动。它们通过影响个体体质状态、行为、直接或间接来改变种群的生殖、死亡或扩散。森林鼠害的防治应以上几方面着手进行综合治理,方能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鼠类种群(种群是由同种个体在一定空间的集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和种群内在因素的制约,其数量均表现出明显季节消长和年变动。
掌握鼠类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性,可以实现提前预测预报害鼠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