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害知识

您的位置:首页 > 鼠害知识

小鼠四友[下]—北疆小家鼠大暴发大暴发揭秘(7)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6-12-27 14:47:49   浏览:

上篇讲了“冬雪厚”、“春温高”、“夏日和”对小家鼠有利,是其在气侯方面的“三友”,鼠情监测中须紧盯。但实际情况很复杂,在气侯与小家鼠关系上,还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气侯因子的综合作用,二是鼠本身反应的差别性。再则,气候有利作用能否促成鼠暴发,还同食物条件相关。

气侯因素错综复杂 实际效果须综合考查

气侯因子的作用很复杂,有的能互补、叠加,有的则前后抵销。1974年上冬(指该年初与上年末之间的冬季)积雪晚、雪量少、雪被薄,但却是个入冬期和全冬气温都偏高的“暖冬”,期内40cm平均地温也就偏高,小家鼠越冬存活率因此也高,开春基数M4达3.48,为14年均值的2.2倍,秋末也能小暴发(M10=29.80),年数量秩次在14年中高居第3位。1977年上冬是1967年以后积雪最早、雪深最大的,可是3月初两天内平均气温骤升12℃,积雪在一天间由13cm消融到仅剩1cm厚,田野到处雪水成洪,田内越冬鼠多淹死,尤其稻茬田位于下潮地更全淹没而几乎灭绝,使得该上冬厚雪此时反成祸害,致小家鼠当年种群开春基数甚低(M4=0.31),秋末M10=14.06,年数量秩次仅居第9位。1978年上冬雪被偏厚、晚春气温偏高,小家鼠开春基数M4为1.40,盛夏M8为13.28(M8指8月鼠捕获率,70年代均值为9.33),都明显偏高,上升势头甚旺,但该夏异常少雨、高地温,引发鼠间传染病(主病菌为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喜热:据室內培养观察,该菌在肉汤培养基中,处于37℃生长良好,22℃生长就较差,2~4℃不生长,表明环境温度偏高会有利其生存与传播),致9月起小家鼠大批死亡。结果该年种群亦未能依前期陡升长势暴发,年峰量M10只有13.96,仅略高于属“低数量年”的1975年。由图Ⅶ-1可见1978年消长曲线夏秋段明显异常,就是疾病所致。

\

以上事例提示,对气候因素的利弊须综合分析。对1967-1980年小家鼠14个不同数量级年份的各季气侯要素作系统、全面的考查,发现其4个高数量年 (大暴发与小暴发) 气候有6项共同特点:①上冬雪被好,或入冬期(11月上中旬)及全冬气温高;②上冬40cm平均地温偏高,都在多年平均值以上;③晚春四旬平均气温和地温偏高,且较稳定;④夏半年(4-9月)雨天日数和降水量偏少,春季皆发生过轻度干旱;⑤夏季气温较平和,“平均日较差”偏小;⑥“日平均气温≥10.0℃积温”偏高,该4年分别偏高0.14%~8.9%。由图Ⅶ-2可见,4个高数量年这6方面气侯因子的距平绝对值都偏大,前3项更是显著正相关,其“正距平”越大则当年小家鼠发生量就越高;尤其大暴发的1967年这6方面气侯因素都更优越。此外,应注意的是1976年这6方面气侯状况也多具上述特点,只是各因子距平相对较差一些,亦即气侯优越程度稍逊,但优于其他中数量年份,因而该年小家鼠年均量(8.58)和年峰量(20.93)都仅低于属临界小暴发的1980年,年数量秩次居第5位,为种群中数量级之首。由此足见这6项气候条件对北疆小家鼠种群上升阶段确实有利,种群暴发正是该多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
       其他中数量年份种群虽然也都处于上升阶段,但由于那些年都没有这有利气候因素6项联合出现,气候助力不足,所以鼠增殖较少,年峰量(M10)仅徘徊于15%~20%之间。

\

总体讲,这些气候条件中,上冬雪被厚或气温地温高、春季温暖且稳定是最重要因素,其余则为辅助条件。当这6项气候特征一起出现的时候,应视为小家鼠可能暴发的警讯。不过,气候效应能否真实现,还须看种群自身状态。

气候效应的实现 取决于种群自身状态

考查各气候要素作用时观察到,小家鼠种群处于不同数量级亦即不同波动阶段,对气候条件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别。当种群生理状态处于上升阶段时,气侯有利条件的影响易被接受,可激发种群数量的增长;对不利条件则具有一定抵御能力,过于恶劣则暂缓生殖。上篇讲到1974年春季极度干旱使小家鼠生殖力遭强烈抑制,致6月小家鼠数量比4月还低(见图Ⅶ-1),但因该年种群正处回升期,入夏之后气候不利因素解除,种群內在增殖力就大反跳,6→8月种群增长率奇异猛涨,到秋末终成小暴发。这样的先抑后跳正是突出了内因的强烈作用!反之,一旦种群内部生理状态处于高密度负反馈抑制过程中(称“内抑年”),气候不利条件对其数量下降可起加剧作用,有利条件对其影响却会被排斥或掩盖。例如1968年春温也偏高且波动性偏小,夏季的    水量与雨天日数也偏少、气温日较差偏小,都是类同那几个高数量年份的有利气候条件,却未能提升该内抑年的小家鼠发生量。

\

另方面,气侯因素本身作用也有强弱之别,冬雪或冬温以及春温等为正相关因素,对小家鼠生死攸关,是“强作用因素”;春温平均间隔差、夏温日较差、雨天日数等为负相关因素,偏大时起抑制作用,偏少时却无显著激发效应,并且其相关性须撇开密度负反馈强烈的1968年,甚或将3个内抑年(即1968、1973及1975年)全撇开才能显现出来,属“弱作用因素”。
       所以,外部因素的效应要以种群自身状态为基础。当种群内在生理正处于上升态,一旦这些有利气侯条件恰好相继出现,特别是几个“强作用因素”都利好,种群开春基数会偏高,该地区小家鼠暴发的可能性就很大,应结合气象预报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防患于未然。

年成好、秋产丰 收割不净会让鼠获充足营养

“农业年成”是一个复合因素,包括作物长势、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可以从食物-营养和栖息-隐蔽两方面作用影响小家鼠种群。而农业年成作为当年气候条件的综合反映,农作物生长良好,也意味着野生植被生长亦会良好,能让鼠有更多栖息空间和食物量;尤其是秋粮丰产更能让小家鼠在入冬前和严冬期间得到充分营养保障,这对安全越冬最紧要。当地群众普遍反映,1966年秋季农业特大丰产,而降雪又早又大,许多作物在地里未能收割或整捆搁在田间,下面全是老鼠,1967年开春翻耕就见一窝窝鼠崽,小麦长成时小鼠就满地跑,“那都是历年从未见过的现象”。显然这正是导致1967年大暴发的重要原因。

表Ⅶ-1采用玛纳斯县1966-1979年粮食总产量数据,分析上年度“农业年成”对下年度小家鼠发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粮食总产量与鼠年峰量M10在90%置信水平上正相关。这是个很粗放的分析,因为各年“粮食总产量”既受自然因素也受社会因素影响,况且这里采用的数据是按当年入库量统计的。而象上文所述1966年秋粮是特大丰产,但丰产不丰收,有不少产量丢弃在地里了,这其实对鼠是额外利好,却是在“入库产量”上未能反映的。如此粗略尚能显现正相关倾向,应当是从一侧面大体表明“年成好”确会有利鼠增殖。

这是当年“公社”体制下的情形,盛行“打冬场”,水稻、玉米等成捆堆在碾场或留在田里,待整个冬天慢慢收拾,岂不实实在在供鼠饱食、安居乐生!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疆小家鼠屡屡暴发的根本原因。农村体制改革后,实现了快割、快运、快藏,普遍机械化收割就更快更净了。这使小家鼠断了冬粮,应是此后30多年未再有暴发的重要原因。由此可知,即使气候条件对鼠利好,如果断绝鼠粮仍可有效控制鼠害。这正是最要紧的防治措施!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管理员登录 /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