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6-12-27 15:24:53 浏览:
我国分布的鼯鼠类中,还有鼯鼠属的灰鼯鼠和海南鼯鼠也是中国特有种,其基本生物学资料汇总于表 鼯-2b。
鼯鼠属Petaurista也称大鼯鼠属,为体型较大的鼯鼠科种类,成体体长多在35厘米以上,颅全长超过50毫米。尾皆较长,接近或以至超过体长,一般呈圆柱形。肢骨细长,尤其前臂骨与后肢腓骨更是极细长,有的种类肱骨远端有1明显内上髁孔,是啮齿类中少见的原始特征。腕部有1根软骨,可在滑翔时撑开皮翼前缘。颅骨较粗大结实,眶间凹陷明显。上门齿较窄,臼齿咀嚼面的齿纹结构较复杂,上颌第三上臼齿是颊齿中最小者,而下颌最小的是第一枚颊齿。
本属鼯鼠的种数多,国内外都有分布。我国现确知11种,本篇先讲述其中这2个中国特有种。
灰鼯鼠
灰鼯鼠Petaurista xanthotis(Milne-Edwards,1868):别名黄耳鼯鼠、黄耳斑鼯鼠、高地鼯鼠、山地鼯鼠、橙黄鼯鼠,英语名Chinese giant flying squirrel或Grey flying squirrel。是大型鼯鼠之一,体重730~1200克。鉴别特征:体长34厘米以上,尾长接近体长。尾毛向两侧伸展,尾形扁平。耳后斑橙色或黄褐色,眼周淡棕黄色,喉灰色。体背黄灰色;体腹面浅灰白色,略带土黄色。足背棕黄色或暗褐色,皮翼边缘棕黄色。颅骨扁宽,眶间部具深凹陷;眶上突三角形,前有一不明显的缺刻。颅骨显示属的通常特点,颅全长约70毫米。吻部短而宽,鼻骨短,前端宽,向后渐窄。腭后缘呈均匀弧形;上颌门齿唇面釉质深桔红色或桔黄色,无齿沟而光滑。
该鼯鼠头圆似猫,眼甚大,耳壳黑褐色。吻上面、额和颊的毛较颈和体上的短,呈灰色带浅黄色调,吻两边白色。皮翼下面前部为橙黄色,后部黄褐色稍染淡橙色调。前足掌无毛,后足掌中部为纯白色深密短毛,周边和跟部毛黑色,将白毛区包围。尾与体背面毛色相似,有时尾端白色。
颅骨显示属的通常特点,颅全长约70毫米。吻部短而宽,鼻骨短,前端宽,向后渐窄。腭后缘呈均匀弧形;上颌门齿唇面釉质深桔红色或桔黄色,无齿沟而光滑。
栖息于海拔2000~3800米的亚高山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带,为中国典型高山型鼯鼠。筑窝于枯树洞或岩洞内,也常在栎树上搭窝。巢呈圆球形,外径约30厘米,离地10~20米,巢口向上。巢由栎枝和松枝做成,内铺地衣、苔藓、羽毛和干草等。昼伏夜出,白天隐蔽于树洞或树上的巢窝中,夜间爬出或滑翔到地面寻食,受惊后迅速爬上树隐蔽。滑翔距离可达上百米。以松、杉、栎等的果实、嫩芽、树叶、树皮及小甲虫为食。粪便黑色,呈卵圆形,大小为3×2(毫米),可采集作“五灵脂”药材。夏季产仔,每胎1~3只。无冬眠现象,在甘肃冬季仍能发现。
灰鼯鼠仅分布在青藏高原东缘,自云、川、藏的横断山脉到青海达坂山以南,标本采集于云南西北(丽江至德钦)、西藏东(察隅至丁青)、四川西(康定至若尔盖)、甘肃南角(卓尼),直至青海东(同德、兴海至西宁)共十几个县。目前未见亚种分化。
海南鼯鼠
海南鼯鼠Petaurista hainana G.Allen,1925:别名巨鼯鼠、飞狸,英语名Hainan giant flying squirrel。体长37~45厘米,尾比体躯长。体色较暗,头黑色或暗褐色,体背面橙褐黑色,腹部毛色灰白。前臂、后肢下腿和皮翼大部分为黑褐色或栗色,后足和皮翼前后缘以及前臂下面和整个尾部(尾基部上面除外)均呈闪烁黑色,有时带锈色。耳前缘白色,后缘黑色;唇白色,但颏黑色。乳头3对。
颅骨宽,吻较长;鼻骨长而后端尖细,并且左右后端在中间形成1个甚小而浅的三角形缺刻;听泡不甚发达,眶上突前方无凹刻,枕大孔呈横椭圆形而上缘低;上颊齿列长(18毫米),齿冠面内侧中部无凹陷。上述这些颅骨特征可与棕鼯鼠相区别。
栖息于原始森林、热带雨林的山沟地带,在高树或枯木的洞中营巢;性喜安静,多营独居生活。通常夜间活动,行动敏捷,善于攀爬和滑翔,能滑翔几十米。主要以坚果类果实为食。无明显的繁殖季节,每年可繁殖2次,每胎多为1仔。
海南鼯鼠只产于海南岛,分布在尖峰岭、坝王岭、吊罗山、猕猴岭等大山岭林区。G.Allen(1925,1940)定名本种,但从Ellerman等(1951,1966)到Walker(1983),先后有多位作者将其归为棕鼯鼠的1个亚种;Wilson等(2005)则将其归为霜背大鼯鼠的亚种。徐龙辉等(1983)、黄文几等(1995)和马勇等(2012)先后根据体形大小、毛色及颅骨特征等,认为3者形态差别大,主张保留其独立物种地位。笔者从之,故仍将海南鼯鼠认作“中国特有种”。
物种生存与保护状况
灰鼯鼠生活在人口较稀的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山林区,且自云南省至青海省分布相对较广,为较常见种,2004年评估其生存状况尚可称“无危(LC)”。海南鼯鼠分布区受限,人类伐林垦荒等经济活动使其栖息地缩小,加之人们为了肉食、毛皮以及采集其粪尿作药材而不时捕杀,使它们的生存很受威胁,数量显著减少,1998年就被评估为“易危(V)”。
这2种鼯鼠于2000年都列入《国“三有”动物名录》保护。之前,海南鼯鼠也作为中国特有种在1994年就和复齿鼯鼠与沟牙鼯鼠一起,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列入“中国优先保护物种名录”、“国际保护重要性物种”;海南省更在2007将其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动物。但鉴于其分布区窄、种群小、数量稀及生存受威胁的现况,加之该物种分类地位至今存在争议,尚待进一步科学研究,专家们建议将海南鼯鼠也列为国家重点保护Ⅱ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