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27 15:51:42 浏览:
与农牧业生产活动相结合的控制措施是生态措施治理鼠害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害鼠的控制过程中,涉及的对象不仅仅是害鼠本身,而是一个由相互作用的成分构成的生态系统。在系统中,植物(如树木、作物、牧草、杂草等)、害鼠、天敌生物、农牧林业管理措施和环境因子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系统。鼠害之所以发生,正是由于生态系统中各种制约因子失调,以致生态环境有利于害鼠的发生和栖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采取适当的措施,重建低害鼠密度的稳定的生态系统控制鼠害是有益于工农业生产和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与农牧业生产相结合进行害鼠防治是生态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 农业生态系统中常采取的措施
1.合理布局农作物。针对不同的害鼠生物与生态特性,利用间作、轮作、倒茬、连片种植等措施,控制害鼠种群的发展。如黑线仓鼠滋生地段不种植油料作物,而平整的地块、水浇地种植经济作物且连片种植。实行多种作物轮作,如小麦-玉米-棉花的两年三作制。仓鼠喜食的花生、大豆不应在同一地块中多年种植。黄土高原东南部鼢鼠害区亦可采用轮作方式控制鼠害,轮作方案为:小麦-玉米-小麦,小麦-谷子-小麦,小麦-烟草-小麦和小麦-向日葵-小麦。另外合理轮作对防治棕色田鼠、黄毛鼠等有一定的作用。
2.作物田间管理。如清楚农田田埂及周围杂草、开垦荒地或弃耕地复耕,可减少害鼠的栖息空间,降低鼠密度。对于不冬眠的鼢鼠,冬季和早春除靠贮粮外还必须寻找一定量的食物来维持生命,农田杂草是收获后鼢鼠的主要食物保障,有关试验证明,清除杂草可明显的降低鼢鼠密度。作物成熟后,快打快收,减少害鼠的取食机会。夏收、秋收后的田间翻耕要及时,作物落粒及时下压,减少害鼠的贮食机会。铲除杂草对防治许多鼠类都有一定的作用,如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板齿鼠等。
3.非生物环境管理。通过平整土地、灌溉、施肥、深耕深翻等,破坏鼠类洞穴。有条件的地区,硬化田埂,可大大的降低鼠密度。如针对仓鼠,通过合理规划、兴修水利,引水浇灌农田,增加灌溉农田,可淹没鼠洞,减少鼠类数量。在黄土高原旱作区鼢鼠主害区,利用平整土地后,减少天然降水的流失,容易造成大雨或暴雨期大水漫灌溺毙部分害鼠。秋冬深耕、伏耕及中耕锄草等,对鼢鼠的数量也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4.其他措施。针对有特殊的生物特性和生态特性的害鼠种类,就可采取特殊的方法有效的控制鼠害。如在洞庭湖区利用东方田鼠的迁移特性,在其迁入农田时,阻断迁移途径,大大减少迁入农田的害鼠数量,明显减轻其对农业造成的危害。在北方棕色田鼠危害的农果区,棕色田鼠迁入果园越冬,通过放置杂草推,诱鼠到草堆中集中杀灭,降低冬季果园内的鼠密度,可降低来年果园周围麦田鼠密度。另外,通过在果园周围挖防鼠沟也可阻断其迁入果园。对在室内外迁居的鼠类,整治房舍及其周围的环境卫生条件,创造不利于鼠类栖息的环境,或其它手段压低鼠密度,可有效地减少其开春后迁入室外农田的种群基数。
(二) 牧业生态系统中常采取的措施
防治草原害鼠,也可与生产相接合采用一些生态治理对策,主要措施有:
1.围栏育草。停止掠夺式的放牧活动,实行草场的科学管理。在草原上实施以控制围栏禁牧期为主的生态工程方法,多层次协调调整主要成员(草-畜-鼠)的结构关系和强化其自然控害功能的作用,可保证长期控制鼠害(如布氏田鼠)。
2.控制放牧强度,促进退化草场的植被恢复。持续超载放牧造成草场退化,杂草增多,往往造成害鼠数量增加,害鼠的活动反过来又进一步加重草场的退化,形成恶性循环。在严重退化的草场,可通过补播、围栏封育,促进植被恢复。在青海高寒草甸实施综合措施促使草场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后的结果显示,环境的变化(草场植被的恢复)又抑制了鼢鼠、鼠兔数量的回升。显示出这种综合治理草场鼠害的方法较单纯的化学防治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效果。
3.灭除杂草,改变害鼠栖息环境。杂类草占优势植被的草场的主要牧草产量较低,却是一些鼠类良好的栖息环境,如鼢鼠、鼠兔、布氏田鼠等。在一些杂类草较多的草场,可合理使用除草剂,灭除杂草,改善草场的质量。在青海高寒草甸的试验证明,防除杂草后,由于食物资源的缺乏和栖息条件的改变,导致鼢鼠的迁移或死亡,有效地降低害鼠密度。
总的来说,各地采取的措施应视不同的生态系统、生产状况以及害鼠的特性而定,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