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管理
您的位置:首页 > 鼠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管理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23 16:28:32 浏览:
一、标准概况
本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标准编号为NY/T 1481-2007。本标准于2007年12月1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951号公告发布,自2008年3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永旺、邵振润、杨再学、王华弟、海淑珍、白音、梁桂梅、蒋凡、袁志强。
二、标准内容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区(农田和农舍)鼠害调查方法、监测内容及预测预报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农区鼠害监测活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鼠密度 rodent density
单位面积或空间内鼠类数量的相对值。本标准的害鼠密度以捕获率(或有效洞密度)表示。
2.2 夹夜(日)法 night trapping method
使用相同型号的若干数量鼠夹,在一定范围内放置一夜(或一昼夜)捕获鼠的数量,用于鼠类相对数量调查的方法,一般用捕获率表示。
2.3 捕获率 rate of capture
若干数量的鼠夹放置一夜(或一昼夜)捕鼠数量折合的百分率。
2.4 鼠种组成 rodent composition
在同一时间地点捕获的所有鼠中某种鼠的捕获数占总捕获鼠数的百分率。
2.5 怀孕率 pregnant rate
捕获的怀孕雌鼠数占总捕获雌鼠数的百分率。
2.6 性比 sex ratio
捕获的种群中雌性与雄性个体数的比例。
2.7 年龄结构 age composition
种群内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数占总捕鼠数的百分率。
2.8 体重 body weight
活体或剥制前的鼠体自然重量。
2.9 胴体重 body weight without viscera
去掉全部内脏后的重量。
2.10 体长 body length
吻端至肛门的直线距离。
2.11 尾长 tail length
肛门至尾尖(不包括尾毛)的直线距离。
2.12 后足长 hind foor length
后足蹠跟关节至最长趾的末端(不包括爪)的直线距离。
2.13 耳长 ear length
耳孔下缘至耳壳顶端(不包括耳毛)的直线距离。
3 调查方法
3.1 监测区要求
监测点由专业技术人员监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农舍、农田两种生境类型进行调查。农田监测范围不小于60hm2;农舍不少于50户。
3.2 监测时间
系统监测点南方(淮河秦岭以南,不包括青海西藏;以下称为南方)各省(市、自治区)每月凋查1次,北方(淮河秦岭以北,包括青海、西藏;以下称为北方)省(市、自治区)3月~10月每月调查1次。季节监测点在3月、6月、9月、12月各调查1次,其他观测点在春、秋两季灭鼠前各调查1次。
3.3 夹夜(日)法
3.3.1 调查工具:规格为150mm×80mm或120mm×65mm大型或中型木板夹或铁板夹。
3.3.2 调查饵料:生花生仁或葵花籽。
3.3.3 置夹时间:每月 5日~15日,选择晴朗天气,傍晚放置清晨收回(夹日法为清晨放置24小时后收回),雨天顺延。
3.3.4 置夹数量:每月在各生境类型地分别置夹200个以上。
3.3.5 置夹方法:农舍以房间为单位,15m2以下房间置夹1个,15m2以上每增加10m2增加鼠夹1个,置夹重点位置是墙角、房前屋后、畜禽栏(圈)、粮仓、厨房及鼠类经常活动的地方。农田采用直线或曲线排列,夹距5m×行距50m或夹距10m×行距20m,特殊地形可适当调整夹距。置夹重点位置是田埂、地埂、土坎、沟渠、路旁及鼠类经常活动的地方,鼠夹应与鼠道方向垂直。
3.3.6 测量用具:游标卡尺或常规直尺、普通天平或电子天平、弹簧秤或克秤。
3.3.7 解剖用具:医用解剖刀或解剖剪,消毒剂及医用手套等防护用品。
3.3.8 对捕获鼠的处理:对捕获鼠用乙醚熏蒸5min,以杀死附着在其上的寄生虫,鼠解剖后,深埋处理;捕鼠后鼠夹和解剖工具用医用酒精、新洁尔灭等浸泡、清洗。
3.4 有效洞法
3.4.1 堵洞法:适用于洞居习性强并有明显洞口的鼠类。每月5日~15日调查1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鼠害发生环境,取3个样方,每个样方面积1hm2,用小块土或纸团将每个样方内的所有鼠洞轻轻堵住,24h后观察,堵塞物被推开的洞口为有效鼠洞。
3.4.2 挖洞法(掏洞法):适用于长期在地下生活,具有堵洞习性的鼠类(如鼢鼠等)。每月5日~15日调查1次,取3个样方,每个样方面积1hm2,将样方内每个洞系的主洞道挖开1个口,第2d观察,被鼠推土堵住洞口的为有效洞系。在有效洞密度低于5.0个/hm2的地区,应增加样方数或样方面积进行再次调查。
3.5 安全防护
3.5.1 配备鼠情监测防护用具:各鼠情监测点应为鼠情监测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雨鞋、防蚤祙和消毒、防毒药品等,保障鼠情监测人员的生命安全。
3.5.2 严格鼠情监测操作程序:鼠情监测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必须穿长袖衣、长裤和鞋袜,戴防毒口罩,禁止吸烟、饮酒、吃东西,操作结束后必须用肥皂洗手、洗脸、清水漱口,及时清洗防护用品。鼠情监测人员应以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为宜。
4 监测内容
4.1 鼠种种类
在一个县(市、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境类型进行调查,对各生境类型捕获的鼠类标本分别进行编号,鉴定鼠种及性别,外部形态指标测量和解剖观察,调查结果填入附录A表A.1。
4.2 鼠密度及鼠种组成
将各月不同生境类型鼠密度(捕获率)及各鼠种组成率调查数据填入附录A表A.2。按公式(1)~公式(3)分别计算总捕获率、各鼠种分捕获率及鼠种组成率。
………………………………………………………………………………(1)
式中:
R—总捕获率,单位为百分数(%);
M—捕鼠总数,单位为只;
N—有效置夹数,单位为个。
………………………………………………………………………………(2)
式中:
Ri—某鼠种分捕获率,单位为百分数(%);
Mi—该鼠种捕获数,单位为只;
N—有效置夹数,单位为个。
………………………………………………………………………………(3)
式中:
R2—某鼠种组成率,单位为百分数(%);
Mi—该鼠种捕获数,单位为只;
M—捕鼠总数,单位为只。
4.3 有效洞密度(有效洞口数/hm2)
将各月有效洞密度调查数据填入附录A表A.3。
4.4 年龄结构
4.4.1 年龄划分:年龄鉴定采用体重法或胴体重法,主要害鼠年龄划分标准见附录B表B.1。
4.4.2 年龄结构:每月采集鼠类数量30只以上,调查数据填入附录A表A.4。按公式(4)计算各鼠种的年龄比例。
………………………………………………………………………………(4)
式中:
L —某鼠种中某年龄段鼠所占比例,单位为百分数(%);
Li—该鼠种该年龄段鼠数,单位为只;
Mi—该鼠种捕获数,单位为只。
4.5 繁殖特征
雌鼠繁殖特征通过解剖观察胎仔数;雄鼠繁殖特征可根据睾丸是否下降来确定。调查数据填入附A录表A.5。按公式(5)~公式(9)计算各鼠种的雌鼠比例、怀孕率、平均胎仔数、睾丸下降率和种群性比。
………………………………………………………………………………(5)
式中:
C—某鼠种雌鼠比例,单位为百分数(%);
Ci—该鼠种雌鼠数,单位为只;
Mi—该鼠种捕获数,单位为只。
………………………………………………………………………………(6)
式中:
V—某鼠种怀孕率,单位为百分数(%);
Vi—该鼠种怀孕雌鼠数,单位为只;
Ci—该鼠种雌鼠数,单位为只。
………………………………………………………………………………………(7)
式中:
T—某鼠种平均胎仔数,单位为只;
Ti—该鼠种总胎仔数,单位为只;
Vi—该鼠种怀孕雌鼠数,单位为只。
………………………………………………………………………………(8)
式中:
G—某鼠种睾丸下降率,单位为百分数(%);
Gi—该鼠种睾丸下降鼠数,单位为只;
Ci—该鼠种雄鼠数,单位为只。
………………………………………………………………………………………(9)
式中:
X—种群性比;
X1—雌鼠数,单位为只;
X2—雄鼠数,单位为只。
4.6 危害损失
4.6.1 受害株(穴、蔸)率:在作物生长期内,根据作物选择3hm2~6hm2的样方,采用平行线跳跃式取样,调查作物受害情况,将调查数据填入附录A表A.6,按公式(10)计算受害株(穴、蔸)率。
……………………………………………………………………………(10)
式中:
W—受害株(穴、蔸)率,单位为百分数(%);
W1—受害株(穴、蔸)数,单位为株;
W2—调查株(穴、蔸)数,单位为株。
4.6.2 损失率:按4.6.1取样方法用目测法判断作物的单株(穴、蔸)危害损失(损失率划分为损失0%、损失0~25%、损失25%~50%、损失50%~75%、损失75%~100%五个级别),将调查数据填入附录A表A.6,按公式(11)计算损失率。
…………………………………………………………………………(11)
式中:
S—损失率,单位为百分数(%);
Si—各级损失率,单位为百分数(%);
Wi—各级受害株(穴、蔸)数,单位为株;
W2—调查株(穴、蔸)数,单位为株。
5 预测预报
5.1 预报时期
每年春季、秋季分别发布1次鼠情预报。
5.2 预报依据
主要依据包括:发生基数、繁殖状况、年龄结构和环境因子。
5.2.1 发生基数:见附录C。
5.2.2 繁殖状况:将鼠类种群繁殖始期、种群中雌鼠比例、怀孕率、平均胎仔数、睾丸下降率与历年资料比较,以确定害鼠种群数量发生趋势。
5.2.3 年龄结构:将鼠类不同年龄组比例与历年同期资料比较,以确定种群年龄结构(见附录B表B.1)。
5.2.4 环境因子:高温、洪灾和暴雨对害鼠发生不利;作物播种期、成熟期是鼠害严重危害期。
5.3 发生高峰期预测
根据害鼠繁殖的早晚、年龄结构,结合气候条件、食物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害鼠发生高峰期。
5.4 发生量预测
根据鼠类越冬基数、冬后密度、繁殖状况、年龄结构以及气候、食物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害鼠的发生量。
5.5 发生程度预测
参照附录B表B.2,做出鼠害发生程度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