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管理
您的位置:首页 > 鼠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管理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23 16:30:55 浏览:
一、标准概况
本标准为湖北省地方标准,标准编号为DB42/T122-2002。本标准于2002年9月30日由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自2002年10月10日起实施。
本标准代替DB42/T121-1996版本《湖北省农村鼠害测报调查与统计分析规程》,其技术内容做了较大修改。
本标准的附录A、B1、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2、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湖北省标准化协会农业专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湖北省植保总站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熊先梅、许艳云、李冬梅、郭世文、李百莉。
本标准于1996年12月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二、标准内容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农村(即农舍和农田)主要害鼠测报及防治调查所涉及的名词术语、抽样方法、调查方法、调查工具、统计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湖北省各级农业植保部门。
2 定义
2.1 鼠夹法 Rat capture method
使用相同型号的若干数量鼠夹,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捕鼠进行相对数量调查的方法。
2.2 夹日法 Day capture method
鼠夹放置一昼夜(24小时)的捕鼠方法。
2.3 夹夜法 Night capture method
鼠夹放置一夜(10~12小时)的捕鼠方法。由于农村害鼠夜间活动频繁,加上白天放夹人畜干扰大,所以一般采用夹夜法。
2.4 夹夜率(捕获率) Capture rate
一定数量的鼠夹连续放置3夜的捕鼠数与放夹总数的百分比即为夹夜率(捕获率)。
2.5 鼠密度 Rat density
主要用相对数量调查法测定,以夹夜率表示。
2.6 鼠害发生面积 Rat happen acreage
指害鼠相对密度达防治指标(见附录C)以上的面积。
2.7 鼠害防治面积 Rat prevention and cure acreage
害鼠达防治指标的防治累加面积。
2.8 挽回损失 Redeem damage
通过防治害鼠后,防治区比非防治区增加的产量。
2.9 实际损失 Practicality damage
通过防治害鼠后残存害鼠所造成的损失。
2.10 发生程度 Happen degree
较大区域发生程度的评定,以防治害鼠前害鼠的相对密度指标和该量级的面积比例(即密度指数)两个因素组合表示的。按照全国统一的五级方法统计,即一级轻发生,二级中等偏轻,三级中等发生,四级中等偏重,五级大发生。见附录C。
2.11 孕鼠率 Rat conceive rate
指已怀孕的雌鼠数占总捕获雌鼠数的百分比。
2.12 年龄组成 Age compose
指害鼠中幼体、亚成体、成体Ⅰ、成体Ⅱ、老年体分别占总捕获鼠数的百分比。
2.13 妊娠频度 Gestation frequency
每只成年雌鼠每年平均怀孕的次数。
2.14 繁殖强度 Propagate intension
指害鼠在单位时间内繁殖个体的能力。
3 鼠害测报调查
3.1 调查工具
3.1.1 鼠夹规格:木板长15cm,宽8cm,厚1.2cm;钢丝弹簧直径小于1mm,夹鼠铁丝直径不小于1.5mm。
3.1.2 饵料:新鲜花生米。
3.1.3 计量用具:游标尺、常规直尺、精确度为百分之一克的天平。
3.1.4 解剖刀:医用解剖刀。
3.2 调查方法
3.2.1 调查对象: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小家鼠等。
3.2.2 调查时间:每个月的6、7、8日调查,鼠夹晚放晨收。
3.2.3 调查方法
3.2.3.1 农田密度的测定:主要采用相对数量调查法,以夹夜率(捕获率)表示。以1公顷面积作为1个调查样方。
3.2.3.2 调查方位:每个监测点主要在20公顷的大样方内选1公顷小样方作为当月的调查点,连续调查3夜。并且每月的调查位置可以在大样方内循环移动,确保样本点的相对稳定。
3.2.3.3 室外放夹方法:每个样方内放夹50个,夹距一般为20m×10m,特殊地形可适当调整夹距,但必须保证每公顷样方内的50个夹数不变。
3.2.3.4 放夹重点位置:是田埂、地埂、土坎、渠道、沟边、地角、路旁、农田荒地以及田地内电线杆附近等鼠类活动频率较高的地方,连续布放三天。
3.2.3.5 农舍密度的测定:采用相对数量调查查法,每个点25个农户,每户放夹2个以上,每天放夹总数不低于50个,记录连续三日(夜)的捕获率。
3.2.4 测量方法
捕到害鼠之后要进行测量和种类的鉴别,测量单位以毫米计,测得的数据分种编号,分出各年龄组成。如已剥制成标本,则要将外形测量数据记在标签上,标签上写好种名和标本编号、采集时间、地点和鉴定人,系牢在鼠的后肢上,便于长久保存作为研究资料。剥制标本时将头骨取出剥净后和标本一起保存。同时记录捕到的鼠类的鼠种、性别、生殖腺及子宫状况。相关数据分别填在附录A和附录D。
3.2.5 测量内容
a) 体长:自吻端至肛门的直线距离。
b) 尾长:自肛门至尾端的直线距离(尾端毛除外)。
c) 耳长:自耳孔下缘至耳壳顶端(不连毛)的直线距离。
d) 后足长:自足跟至最长趾末端(不连爪)的直线距离。
e) 体重:以克为单位(未经任何处理)。
f) 年龄组成:年龄组成的测定方法见附录 B表B1。
3.2.6 解剖方法
利用解剖刀切开雌鼠腹部,记录孕鼠数、怀仔数、子宫斑等,填在附录B表B2。
3.3 样方选择
3.3.1 确定抽样点
依据优势鼠种地域分布状况,与分类随机原则,按单位数20%选择不同代表环境样方点。
3.3.2 确定样方容量
每个样方分别选在所负责的典型样地内,每月调查3个样方。
3.3.3 抽样方法图
注:1公顷=15亩=100米×100米=50夹;夹距=10米×20米。
4 农村鼠害防治调查方法
4.1 调查工具
鼠夹(同3.1.1)。
4.2 调查方法
4.2.1 调查对象: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小家鼠等。
4.2.2 调查时间:春、秋防治前后。
4.2.3 样方选择:按照调查范围的大小和生境类型的不同,选取总量10%的样方。
4.2.4 调查方法:方法同3.2.3。
5 农村鼠害统计分析
5.1 统计指标
鼠害统计指标包括发生面积、防治面积、害鼠综合密度、实际损失、挽回损失。
5.2 发生面积的统计分析
计算方法:依据样本点代表样方的面积除以该类型的作物种植面积,计算出害鼠各级发生面积百分率,累加达防治指标以上各级发生面积百分率之和,乘以抽样代表范围内寄主作物的种植面积,即为害鼠在这个地区的发生面积。
5.3 防治面积统计分析
防治面积=∑(化学药物防治面积+生物防治面积+器械防治面积)
5.4 发生程度的统计分析
根据样方点害鼠各级发生面积百分率,计算加权平均密度指数(计算公式:加权平均密度指数=ΣNi×i/100,式中的Ni代表害鼠各级发生面积百分率,i 表示级别),以及捕获率确定发生程度,查发生程度与作物产量损失率指标见附录C。
5.5 鼠害的损失计算
自然损失=∑灭鼠前各级鼠害发生面积×损失率×单位产量
实际损失=∑灭鼠后各级害鼠发生面积×损失率×单位产量
挽回损失=自然损失-实际损失
5.6 繁殖强度计算
害鼠的繁殖能力与怀孕率、妊娠频度、怀仔数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