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管理
您的位置:首页 > 鼠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管理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23 16:33:34 浏览:
一、标准概况
本标准为黑龙江省地方标准,标准编号为DB23/T1027-2006。本标准于2006年4月10日由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自2006年5月10日起实施。
本标准前言:及时准确的作出鼠害发生时期、发生程度的预测预报,对防治农区鼠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多年来我省农区鼠害调查、监测及防治一直没有一套完整的标准,本标准统一了农区鼠情监测的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发生程度分级及防治指标,并提出了防治方法,便于生产中推广使用。本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将对提高我省农区鼠害预测预报准确性,及时有效开展农区鼠害防治,减少粮食损失起到重要作用。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提出,本标准为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正平、陈继光、宋显东、宫香余、李鹏、陈万利、朱宇耀。
二、标准内容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区鼠害的调查方法、监测和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开展农区鼠害监测及防治的县以上植保站及基层植保部门使用。
2 调查方法
2.1 调查工具
规格为12cm×6.5cm 中型铁板夹。
2.2 调查饵料
熟花生仁。
2.3 调查生境
分为稻田、旱地耕作区、农户住宅三种生境类型。稻田、旱地耕作区调查面积大于50hm2,住宅不少于40户。
2.4 置夹方法
2.4.1 稻田、旱地耕作区采用直线或曲线排列,置夹重点位置是田埂、地埂、土坎、沟渠、路旁鼠类经常活动的地方,夹行距5m×50m 或10m×25m,特殊地形可适当调整夹距,置夹路线应上下、左右适当移动,以免鼠类拒夹。
2.4.2 农户住宅区以房间为单位,选择鼠类经常出没的地方,15m2以下房间置夹1个,16m2~20m2房间置夹2个,20m2以上每增加10m2 增加鼠夹1 个,每户农宅置夹5个~10个。
2.5 置夹数量
每月在稻田、旱地、住宅三种生境类型,分别置200夹夜以上,共计不少于600夹夜。
2.6 置夹时间
在每月上旬(5日~10日),一般选择晴朗天气,晚放晨收。鼠情监测从每年的4月份~10月份,每月进行一次。
3 调查内容
3.1 监测区自然概况调查
稻田、旱地耕作区调查气候、海拔、地形、土壤、植被、作物品种布局、播种面积、生育期及长势情况等;农户住宅区调查房屋结构、住宅面积、贮粮防鼠设施及养猫情况等。
3.2 鼠种种类调查
调查生境如2.3,也可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生境,每种生境每次置200夹夜。将捕获的鼠类标本分别进行编号,鉴定鼠种、性别,及发育进度,结果填入表1。
3.3 捕获率及鼠种组成调查
在3.2调查中,统计各鼠种捕获数量,并计算总捕获率及各鼠种所占比例,填入表2。在统计捕获率时对未捕到整鼠但夹住鼠毛、足、尾、皮的鼠应列为捕获,若能辨认出鼠种,应作分种统计。
3.4 繁殖特征调查
在3.2调查中,逐月解剖雌、雄鼠,雌鼠调查胎仔数和子宫斑数,度量胎仔发育的长度、重量;雄鼠测量睾丸下降长度及重量,结果填入表3。
3.5 群落组成调查
在3.2调查中,采集10只以上的标本,调查臼齿磨损度和体重为基本指标,参照体长、胴体重等,确定鼠类的年龄结构,结果填入表4。
3.6 受害率及危害程度调查
在每年5月、10月各调查一次。选择3hm2~5hm2的面积样方,采用平行线跳跃式随机取样,每次调查共取样10个,每样1m2,结果填入表5。
4 综合治理
4.1 治理目标
4.1.1 降低鼠密度
春季鼠密度降低到3%以下,秋季鼠密度降低到5%以下。
4.1.2 控制损失率
将作物田间鼠害损失率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
4.2 治理策略
采取“春季主治压基数,秋季挑治保丰收”的防治策略。防治时在大范围内室内外同步开展,以药剂防治为主,生态、生物、器械、农业防治为辅的综合治理。综合治理做到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财力;统一指挥、统一组织、统一行动、统一方法、统一配制毒饵;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屯、屯不漏户、户不漏地。确保春季防治鼠害面积达需防治面积的80 %以上,秋季防治鼠害面积达需防治面积的20%以上。
4.3 治理措施
4.3.1 杀鼠剂和饵料的选择
大面积灭鼠选用高效、低毒抗凝血类杀鼠剂,如溴敌隆、敌鼠钠盐、大隆等,多种杀鼠剂交替使用。饵料一般选用大米、玉米、小麦、水果皮等鼠类喜吃食物。可在毒饵上滴油、加葱、加蒜增加诱鼠力;加糖、加盐增加鼠的摄食量。
4.3.2 投饵方法
稻田、旱地耕作区,采用一次性饱和投饵法。稻田投饵按自然田块,在田埂上或沟渠边及稻田附近的鼠类活动场所投饵一圈,形成保护圈;旱地以耕地为中心设保护区,重点投药防治。住宅区采用毒饵站投药法,将毒饵站放在猪栏、牛圈、粮仓、厨房等鼠类经常活动的地方,连续多次投饵,按多吃多补、少吃少补,不吃不补的原则进行补充饵量。
注:毒饵站投药法:是将毒饵放在容器内的一种隐蔽投药方法,毒饵站一般呈管状或三角形,长40cm~60cm,直径8cm~10cm,可用普通塑料、废旧PVC管、铁管或木板条制成,也可因地取材用瓦盆、破碗替代。
4.3.3 投饵量
稻田、旱地耕作区每10m2一堆,每堆3g~5g,每667m2 投饵量20g。住宅区按每户两个毒饵站,每个毒饵站共连续投饵200g。
B.1 预报依据
B.1.1 种群发生基数
在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地区,3月份捕获率不足2%为轻发生,3%时达到防治指标,3月份捕获率15%以上大发生;9月份捕获率5%以上时,达到防治指标,捕获率30%以上大发生。
B.1.2 种群繁殖状况
种群繁殖提早,参与繁殖的个体增多,种群中雌性比例大时,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
B.1.3 种群年龄结构
种群成亚比80%以上,3个月后种群数量则高,种群成亚比40%以下,3个月后种群数量则呈降低趋势。
B.1.4 环境因子
高温和暴雨对害鼠发生不利;作物播种期、成熟期是鼠害发生危害严重的时期。
B.2 防治适期预测
预报防治适期根据早春害鼠繁殖的早晚、种群年龄结构及组成、结合气候条件、食物条件等因数综合分析,预测害鼠数量高峰期出现的时期,确定防治适期。
B.3 发生程度预测
依据害鼠主害期种群密度、危害损失率、发生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三个因子,结合鼠类繁殖状况、食物、气候、天敌等因素综合分析,作出可能发生的级别的预测。农区鼠害发生程度划分标准见下表。一级危害不明显,属经济允许水平下线,可不防治;二级是防治起点,应注意挑治;三、四级会造成一定损失,要发动群众,适时防治;五级为大发生,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突击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