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管理
您的位置:首页 > 鼠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管理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23 16:34:35 浏览:
一、标准概况
本标准为陕西省地方标准,标准编号为DB61/T394-2007。本标准于2007年6月5日由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自2007年7月5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陕西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俊生、张战利、张建国、樊民周。
二、标准内容
1 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农区鼠害的调查内容与方法、监测技术、防治指标及防治方法。
1.2 本规范适用于陕西省各市、县(区)农业植保部门开展鼠情监测、防治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准则
NY/T393-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农业部公告1999-2002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农区鼠害
包括农田鼠害和农舍鼠害。
3.2 夹日(夜)法
一种利用捕鼠夹捕鼠以监测鼠群密度的方法。一般晚放晨收,进行一日(夜)观察。
3.3 有效洞口法
监测鼠群密度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地下鼠、洞居习性强、有堵洞习性的鼠种。用小土块或纸团将鼠洞口轻轻堵住,24h后观察,堵塞物被推开的即为有效洞口。
3.4 粉迹法(鼠迹法)
一种以居室、建筑物为对象所采用的相对数量调查方法。在调查区内随机选择5%~10%的房舍作为样本,在房间靠近墙基撒布滑石粉2块(20cm×20cm/块),粉块厚度2~3mm(约一硬币厚),晚布晨观,记载鼠踏粉区格数。有鼠迹为阳性,无鼠迹为阴性,计算阳性率。
3.5 性别比
指所捕获的雌鼠与雄鼠数量之比。
3.6 胚胎数
怀孕雌鼠左右子宫内所有鼠胚胎的总数。
3.7 子宫斑
雌鼠产仔后或胚胎被吸收后,留在雌鼠左右子宫壁上的胚胎痕迹(紫色斑点)。
3.8 成亚比
成体鼠数量与亚成体鼠数量之比率。
3.9 怀孕率
指所怀孕雌鼠数占总捕获雌鼠数的百分比。
3.10 一次性饱和投饵法
针对第二代抗凝血性杀鼠剂具有积累性中毒的特点,在统一灭鼠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投饵灭鼠法。具体做法:①农田每公顷投饵量为2 250~3 000g,沿田埂或沟边每隔10m投放一堆,每堆3~5g;②农舍一般采用每20㎡房舍投放2~3堆,每堆5g。
3.11 毒饵站
利用老鼠喜好钻洞的习性,用竹筒或PVC管等筒状物制作的一种器具。将毒饵装入管内,较长期置于农田或农舍,可防止毒饵遭雨水冲刷影响灭鼠效果和避免人畜误食中毒的一种经济、持久、安全、高效、环保的化学灭鼠器具。
4 调查监测方法
4.1 调查使用工具
4.1.1 调查工具
饵料、鼠夹、工具袋、皮尺、小刀、铁锨、滑石粉、照相机、摄像机。
4.1.2 标本制作工具
塑料布、钢卷尺、小直尺、解剖盘、解剖刀、解剖剪、农田/农舍鼠情监测调查表、竹签、棉花、大小针纸合(装头骨)、酒精、小铝锅、酒精炉、天平、标本箱、记录本。
4.1.3 防护用品
手电筒、雨具、长筒雨靴、医用手套、水壶。
4.2 农田鼠密度调查
地面活动鼠类密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夹日(夜)法;地下鼠类,采用有效洞口法。
4.2.1 夹日(夜)法
4.2.1.1 鼠夹选择:同一地区调查应采用同一型号的铁板夹。根据不同优势鼠种,选择大(15cm×8cm)、中(12cm×6.5cm)、小(9cm×5cm)号鼠夹进行调查。
4.2.1.2 调查使用饵料:采用南瓜籽或葵花籽或花生仁。同一地区,采用同一饵料。
4.2.1.3 监测时间:一般每年从3~10月按月监测(陕北黄土高原区4~10月)。每月上旬第二侯进行监测。
4.2.1.4 布夹时间及数量:每日布夹100个,每个月不少于300夹次。一般选择晴朗天气,晚放晨收。为缩小调查结果与实际发生密度的误差,每月调查时,应尽量避免在同一样方内重复布夹。布夹前,应检验鼠夹的灵敏性。对已捕打过鼠的夹子,再使用时应做适当处理,可用适量的酒精、白酒、食醋、香油等擦涂或用清水冲洗后,在日光下曝晒一段时间后使用,以趋避异味。
4.2.1.5 布夹方法:一般要求以1公顷(100m×l00m)作为一个调查样方,夹距一般为1.0m×20m。对于丘陵、沟壑区可采用条带法。按不同的农田生境类型调查。调查结果记入附表1。
4.2.2 有效洞口法
调查时取3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面积为1hm2,用小土块或纸团将每个样方内的所有鼠洞口轻轻堵住,晚堵晨观。调查结果记入附表2。并用下式计算鼠洞密度:
单位面积鼠洞密度(%)=(总有效洞数/调查样方总面积)×100%
4.3 农舍鼠密度调查
农舍选择粉(鼠)迹法或夹日(夜)法进行调查。每年3~10月隔月进行调查一次,每次选择2~3个村,随机调查农户不少于50户,每户布夹2个,布夹总数不低于100夹,记录一日(夜)捕获率。捕获率按照下式计算:
总捕获率(%)=(捕鼠总数/有效布夹总数)×100%
分捕获率(%)=(某一鼠种捕获数/有效布夹总数)×100%
4.4 调查内容
4.4.1 种类和性别
鉴定捕获鼠的种类与性别,用下式计算雌性比例:
雌性比例(%)=(雌鼠数/总捕获鼠数)×100%
4.4.2 优势鼠种
在某地或某一环境内捕获到的鼠类中,占总鼠数50%以上的鼠种,为该区的优势鼠种,用“+ + + +”表示;达5%~49%时为常见种,用“+ + +”表示;1%~4%时为少有种,用“+ +”表示,小于1%则为稀有种,用“+”表示。
4.4.3 年龄结构
对优势种进行年龄鉴定与分组。
4.4.4 繁殖状况
监测优势鼠种的繁殖状况,解剖成年雌鼠,记录胚胎及子宫斑数,计算雌鼠怀孕率及平均胎仔数。按下式计算怀孕率:
怀孕率(%)=(怀孕雌鼠数/捕获雌鼠数)×100%
调查结果记入附表3。
4.4.5 危害损失率测定
通过调查发生率、受害株率和受害指数,综合分析判断对作物的危害损失。发生率可用鼠害发生面积占调查面积的比率表示;受害株率可用受害株数占调查总株数的比率来表示;受害指数通过鼠害严重度来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鼠害发生率(%)=(鼠害发生面积/调查面积)×100%
严重度分级标准如下(以为害果穗为例):
0级:未受害;
1级:受害部分占果穗的1/3以下,严重度记为0.30;
2级:受害部分占果穗的1/3~1/2,严重度记为0.60;
3级:受害部分占果穗的2/3以上,严重度记为1.00。
受害指数(%)=(Σ[各级为害株(穗)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数值)×100%
具体调查数据,记录附表4。
4.4.6 农舍受害状况调查
结合田间抽样调查和访问群众,详细记录农舍鼠害以及鼠传疾病等情况,估算鼠害损失。
4.5 预测预报
4.5.1 预报依据
4.5.1.1 种群发生基数:当某一地区第一优势鼠种4月份(陕北地区5月份)捕获率达8%以上为大发生,捕获率不足2%属轻发生。
4.5.1.2 种群繁殖状况:种群雌性比例大、怀孕率高、胎仔数多,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
4.5.1.3 种群年龄结构:种群成亚比80%以上,3个月后种群数量则高,种群成亚比40%以下,3个月后种群数量则低。
4.5.1.4 环境因子:持续高温干旱、暴雨或淋雨等非正常天气对鼠害发生不利;作物播种期、成熟期是鼠害发生危害严重时期。
4.5.2 鼠害防治适期预测
重点预测当地优势种开始发生时间和大量出现时期,来确定防治适期。通过雌鼠发育进度,结合气象条件来预测害鼠防治适期。
4.5.3 鼠害发生密度预测
依据当年春季鼠密度和繁殖状况,结合气象条件,来预测秋季发生密度;依据秋季害鼠发生密度,预测翌年春季发生密度。
4.5.4 鼠害发生程度预测
根据害鼠发生密度进行预测,一般分为5级,各等级分级指标见表1。
4.6 鼠情报告
各市、县植保站及各鼠情监测点,在开展鼠情调查监测工作时,应详细记载调查数据,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鼠害的发生进行预测,并将结果及时上报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以便及时汇总上报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对突发成灾或鼠传疾病病例等情况,应逐级或直接电传上报省植保总站。
5 鼠害防治
5.1 防治原则
5.1.1 统一灭鼠原则
抓住春、秋两季,统一灭鼠,坚持“五统一”(统一组织、统一技术、统一药剂、统一配制、统一投放)、“五不漏”(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室、田不漏丘、地不漏块)原则。
5.1.2 突击和经常性防治相结合原则
一般进行大规模、集中灭鼠活动一年一次。但对某一小范围内灭鼠效果较差,或个别鼠害较重的地方,坚持经常性灭鼠。
5.1.3 安全用药原则
严格执行有毒化学品使用规则。保证杀鼠剂在购买、运输、使用、保管等过程中的人身和环境安全。如毒饵配制过程中,禁止吸烟或吃东西,也不要用手随意擦嘴、揉眼;工作完毕要及时洗手洗脸,并打扫场地。配制毒饵要加警戒色,毒饵投放区要有醒目的警戒标志。
5.2 防治方法
农区灭鼠应采用生态、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治理措施。
5.2.1 生态控制
主要采用平整土地、铲除田边杂草、及时清除田间作物秸秆等措施,来减少或破坏鼠类的生存环境。收获期间应及时颗粒归仓,减少食物来源等控制鼠害。
5.2.2 物理灭鼠
物理灭鼠主要采用压、卡、关、夹、翻、灌、粘和枪击等器械来灭鼠,常见的有捕鼠夹、捕鼠笼、弓箭、粘鼠板、电子猫等。
5.2.3 生物灭鼠
主要是利用鼠类的天敌控制鼠害。如猫、黄鼬、狐类、鹰、猫头鹰、蛇等。
5.2.4 化学药剂灭鼠
5.2.4.1 杀鼠剂选择:目前推广应用的杀鼠剂有溴敌隆、敌鼠钠盐、氯敌鼠钠盐、杀鼠迷等。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毒鼠强、氟乙酰胺、氟乙酸钠等剧毒杀鼠剂。
5.2.4.2 饵料的选择:灭鼠饵料随季节或环境的变化可选择小麦、稻谷、瓜果、蔬菜等。若选择稻谷为饵料,则应选择渗透性好的灭鼠药物,如氯敌鼠钠盐、杀鼠迷和敌鼠钠盐,不宜选用溴敌隆和大隆。
5.2.4.3 毒饵的配制
5.2.4.3.1 严格掌握配制浓度:4%氯敌鼠钠盐毒饵配制浓度为0.02%(杀鼠剂:水:饵料=1:20:200);0.5%溴敌隆 母液毒饵配制浓度为0.005%(杀鼠剂:水:饵料=1:10:100);80%粉末敌鼠钠盐毒饵配制浓度为0.05%~0.1%(杀鼠剂: 水:饵料=1:100:500)。3.75%杀鼠迷母液毒饵配制浓度为0.0375%(杀鼠剂:水:饵料=1:20:100)。
5.2.4.3.2 毒饵配制方法:将拌好的毒饵,堆成尖堆,用塑料膜覆盖,严闷24 h后去膜,摊薄晾干备用。一般每次配制以50kg左右毒饵为宜,现配现用。
5.2.4.3.3 毒饵保管:毒饵的配制,一定要按操作程序进行,称药、配药和保管及分发毒饵,必须有专人负责。
5.2.4.4 毒饵的投放
灭鼠毒饵的投放,要在规定时间内统一进行。农田室舍同步投放毒饵,田鼠、家鼠同时杀灭。
5.2.4.4.1 投饵前的准备:灭鼠前,将食品、粮食检验保管好,使害鼠无食可取,迫使其取食毒饵,以提高灭鼠效果。
5.2.4.4.2 确定投饵重点区域:投放前,踏勘田块,了解室内害鼠活动路线。在田间要查看记录鼠洞多、鼠迹多的田块作为投放区。一般进出水口处、鼠洞、渠道两旁、水沟、田埂两边、高地(坟地)四周、草堆、屋前屋后、池塘附近和室内厨房、厕所和仓库等害鼠经常出没地方,是毒饵投放的重点。
5.2.4.4.3 投饵量:采用一次性饱和投饵法。由于不同区域、室内外害鼠数量差异较大,统一投放的毒饵有时需及时添补,以满足一次性饱和。添补的原则:“吃多少补多少”。一般多吃多补,少吃少补,不吃不补,吃光加倍进行投放。坚持连续补投2~3次。
5.2.4.4.4 安全事项:投放毒饵前,要关养好家禽家畜,防止误食中毒;毒饵投放后,要经常查看死鼠动态;灭鼠后一周左右,要及时搜集死鼠,并和剩余毒饵一并深埋,以确保人、畜和环境的安全。
5.2.4.5 毒饵站灭鼠技术要求
5.2.4.5.1 毒饵站制作:用口径5~6cm的竹筒或PVC管制做成毒饵站,8号铁丝做支架。农舍毒饵站长度约30cm,农田毒饵站长度45cm左右(不计用来遮雨的突出部分)。
5.2.4.5.2 毒饵站布置与投饵方法:农舍毒饵站直接放置在墙根,用小石块支、靠固定,一般每户可布置2个,一个置于畜圈,一个置于后屋檐下。农田毒饵站应将铁丝插入地下,竹筒与地面保留3~5cm左右高度,以免雨水灌入。每站放置毒饵25~30g,一般每公顷地放置15个。每季灭鼠放置时间不得少于20天,最好为30天。
6 其它
本规范由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