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害研究

您的位置:首页 > 鼠害研究

黑线毛足鼠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23 16:37:12   浏览:

      黑线毛足鼠。别名:准噶尔毛足鼠、小白鼠、松江毛蹼鼠。
一、分布与危害
       黑线毛足鼠分布在我国内蒙古、河北北部、新疆、辽宁西部和吉林西部的广大地区,黑线毛足鼠是典型的荒漠草原鼠种,以夜间活动为主,主要栖息在典型草原区的退化草场、人工草地和沙地生境。黑线毛足鼠主要以牧草种子为食物,喜食昆虫但捕获量很少,偶尔也取食新鲜牧草。黑线毛足鼠是重要的鼠传疫病的宿主,携带多种人畜共患疾病。
       黑线毛足鼠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物,偶尔也吃一些新鲜牧草的茎叶,总体上看,对草场生产力的危害不大。但黑线毛足鼠的挖掘活动和对牧草及牧草种子的盗食活动,降低草原生产力,并导致了一些牲畜不大喜食的一年生的杂类草的生长。另外,黑线毛足鼠是多种鼠传疾病的携带者和传播者,可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等疫病,影响人类健康。
二、形态特征 
       黑线毛足鼠为仓鼠亚科中的小型种类,体长75mm~100mm,吻短阔,口裂较小,耳园而明显,露出毛外,四肢和尾均短小,尾长一般短于耳长,均为体长的1/8~1/10。掌、蹠及指趾的背腹部均被白色长毛,掌垫隐而不见。

黑线毛足鼠.png 

图 黑线毛足鼠

       体背自吻至体后端为灰棕色。幼年个体灰色稍显而成年个体显棕色。鼻额部颜色稍浅。沿背中线有一条棕黑色条纹,成年个体条纹的棕色较重。具长出一般背毛的黑色长毛。身体腹面从颏、喉至胸腹部均为灰白色。毛基深灰,约占毛长的1/3,毛尖污白色。体侧背腹毛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形成3个大的波纹。腹侧的灰白色毛向背侧方突入,形成基部连续的3块灰白色斑。前肢前上方为第1块白斑,第2块白斑在身体中部,第3块白斑位于后肢的前上方。另外,在尾基两侧各具一小型灰白斑。在各斑块的上缘与背毛交界处形成波状棕黄色界限。尾背面灰棕色,端部污白色与腹面相同。
三、生活习性
(一)栖息地
       黑线毛足栖息于干旱的草原和荒漠草原。喜干燥环境,常见于植被稀疏的沙地,锦鸡儿灌丛化的草场,干枯的河床沿岸等处。
(二)洞巢
       洞穴浅,构造简单。常筑于沙丘的斜坡上,洞道和巢室距地面较浅。洞道短,末端为巢室和仓库等。洞口1~3个,多的有5个,洞径约30mm。有进洞后堵塞洞口的习性。
(三)食性
       以植物为食,春季挖食草根,夏季啃食植物的叶茎,冬季则以植物种子和贮藏的种子为食。夏秋季也捕食些昆虫。
(四)活动规律
       夜间活动,黄昏后出洞,日出前停止地面活动。在傍晚和拂晓活动最为频繁。常沿一定路线活动,活动范围较小,一般在几十米之内,最多也不过百米。生性胆怯,遇有惊扰,迅速窜入草丛躲藏。过一段时间,视已无危险时,再小心地返回原地。耐寒能力较强,冬季仍可见在傍晚出洞活动。
(五)繁殖特征
       5月~8月种群繁殖的变化5月份幼年组占当月种群的7.46%,亚成年组占28.57% (约2个月龄)。9月份未发现孕鼠,结束于8月,繁殖期共六个月,集中在春夏两季。雄鼠成年的睾丸下降率在6月份为93.10%,其它各月成年组和老年组的睾丸全部下降。雄鼠睾丸平均下降率还受幼年组和亚成年组数量的影响,6月幼鼠和亚成年鼠增多,使睾丸平均下降率相对比5月降低,为74.4±13.3%,到7月春季出生的鼠多数已发育为成年组,因此睾丸平均下降率又有所增高,为78.4±13.5%, 8月,由于夏季出生的幼鼠(占当月种群的23.5% )不参加繁殖,尽管成年组和老年组的睾丸下降率均为100%,但整个种群睾丸的平均下降率显著减少,为47.1~24.2%。雌鼠平均怀孕率在5月为36.4%~26.7%,6月为75.0±14.2%,7月为51.9±16.7%,8月为52.4±19.2%。其中6月份怀孕率最高,这是因为春季出生的鼠已参加繁殖,且成年组第2次怀孕(参与第2次繁殖的鼠占当月孕鼠的23.8%)和老年个体死亡的缘故。7、8两月的平均怀孕率几乎相同。5月的平均怀孕率最低,可能是因为4月份参加繁殖的鼠正处于哺乳期之故,此外,当年出生的鼠在种群内比例升高(幼年占雌鼠的24.3%,亚成年占雌鼠的29.8%,共54.1%)亦使怀孕率相应降低。
(六)年龄组划分
       年龄组Ⅰ龄组:体重在10.0g以下(含);Ⅱ龄组:体重在10.1g~15.0g之间;Ⅲ龄组:体重在15.1g~20.0g之间;Ⅳ龄组:体重在20.1g~25.0g之间;Ⅴ龄组:体重在25.1g~30.0g之间;Ⅵ龄组体重在30.1g以上。
四、种群数量动态
       黑线毛足鼠的季节消长曲线呈双峰型, 从5 月开始上升, 6 月达到最高峰,7月下降,8月略有回升,9月降到一年中最低量。1988年消长曲线为单峰型,5月数量最低,6月最高,7月下降,8月与7月数量相同,9月亦降到最低量。
五、防治技术
       生态学防治是通过破坏鼠的栖居环境和食物条件,达到减少和控制鼠害的措施。可采用补播、浅耕翻、灌溉、施肥、划区放牧、围栏封育、调整载畜量等措施改良草地,防止草地退化,使之不利于鼠类栖息。这些措施虽然不能直接灭鼠,却能使鼠在生活不利的条件下,减少繁殖,增加死亡,不灭自减,从而降低鼠的
密度,甚至在局部地区绝迹。从长远考虑,它是一种鼠害防治的治本措施。
       综合防治: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安全、有效、经济、简易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生态、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方法,把鼠害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牲畜健康和增加草原生产力的目的。它是一整套以草地生态控制为主,药物防治为辅的草原鼠害综合治理技术。在当前防治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综合防治必须与草地畜牧业生产相结合,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措施,日积月累,有助于实现综合治理的目的。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管理员登录 /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