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23 16:37:44 浏览:
一、分布与危害
黑腹绒鼠,别名黑线绒鼠、绒鼠,俗称猫儿老壳耗子、地滚子。隶属啮齿目(Rodentia),仓鼠科(Cricetidae),绒鼠属(Eothenomys)。中国有6个亚种:指名亚种(E. m. melanogaster),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等地;南方亚种(E. m. colurnus),分布于广东、安徽、福建、浙江等地;湖北亚种(E. m. anrora),分布于湖北等地;云南亚种(E. m. miletus),分布于云南等地;西南亚种(E. m. eleusis),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台湾亚种(E. m. kanoi),在台湾分布于阿里山等地。
黑腹绒鼠是我国南方常见的鼠种之一,分布于浙江、福建、甘肃、陕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台湾等省(自治区)。在贵州分布有贵阳、江口、安龙、榕江、黎平、余庆等地。国外见于印度阿萨姆,缅甸北部和中南半岛。
黑腹绒鼠多栖息在树林、灌丛、草丛、农田等生境中,对林业和农业都有危害,以植物绿色部分为食,亦啃食树皮,进行茎基部环剥,啃食幼树的根、茎和枝、叶、甚至整株咬断,轻者影响正常生长,重则造成植株死亡。同时也该鼠传播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二、形态特征
通体黑褐色,腹毛黑灰色,毛尖黄白色。尾短于体长之半体型肥满而粗笨,略呈地下生活型。体较粗壮,尾较短,仅及体长的1/3左右。眼小,耳短。属小型鼠类,体重13g~35g;体长87mm~108mm;尾长30mm~42mm;后足长17mm~19.8mm;耳长9.5mm~13mm。两性之间体重、胴体重、体长、尾长无显著性差异。
黑腹绒鼠体背毛色棕褐色,毛基黑灰,毛尖赭褐色;背毛中杂有全黑色毛;口鼻部黑棕色;腹毛暗灰色,但中央部分毛色稍黄;足背黑棕色;尾上面毛色同背,下面同腹色。
三、生态习性
(一)栖息地
黑腹绒鼠选择的生境是土壤肥沃而疏松,腐殖质厚,乔木郁闭度在0.7以下,灌丛盖度低于50%,雨量充沛,林下较潮湿,以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不但盖度在90%以上,而且在地表有较厚的枯草层的生境。
(二)活动规律
黑腹绒鼠多在夜间活动,偶然发现个别鼠在雾多的早晨外出活动。在浙江白天也有相当数量的个体外出活动,捕鼠数达37%。
(三)食性与食量
黑腹绒鼠属杂食性动物,食性广,取食多种植物的根茎、枝叶、种子及昆虫等。食性随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冬季和旱春主要以白茅、拂子茅的地下茎及茎芽、大蓟的根、草本植物的嫩叶为食,3月~4月主要以鼠麴草及蕨类的嫩叶为食,秋季主要以老化了的植物茎、叶为食。
黑腹绒鼠日平均取食量4.5g左右,食量有随食取种类的增加而增加,同种食物随种类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日食量是全黑4.8g,全光4.9g,自然光5.0g。黑腹绒鼠是以淀粉食物为主,尤其喜食含水量较高的洋芋,也取食一定数量的林木和杂草。
(四)巢穴与巢区
黑腹绒鼠是一种掘洞能力很弱的鼠类。洞口一般有2~4个,平均3.36个,最多8个。洞道结构较为简单,其结构大致可区分为洞道、临时巢、繁殖窝和土洞四个部分。洞道在杂草和腐殖质下面,也是它们选择杂草和腐殖质很厚的生境之原因。洞道多呈网状分布,有许多盲道,平均距地面深度为l3.46±9.09cm,最深80cm,最浅3cm。洞道平均长度为776.33cm±487.08cm,最长2000cm,最短283cm。这在洞道中不断有向土层下掘20cm以内的盲洞,盲洞内带有一些针叶或果实,或花穗等食物,很少见超过20cm深的土洞,偶见都是沿树根深入,尤其是直根系的树种,如油松,它们的根有松土作用,便于黑腹绒鼠挖掘。冬季未见有贮粮习性,故冬季也会觅食。
黑腹绒鼠的活动范围小,领域性不明显,有少数个体存在巢区转移现象。雄性巢区面积平均为416.5±37.7m2,雌性为469.4±40.1m2;活动距离雄性平均为28.2±1.7m,雌性为33.3±3.1m,两性间无显著差异。
(五)数量动态
黑腹绒鼠的种群数量无周期性波动,季节变化在不同地点也不一致。在生态条件较恶劣的地方,一年中种群数量和繁殖只有1个高峰期,多出现在9月或10月;在生态条件较好(海拔在1500m以下,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植物多样性丰富)的地方,一年中有2个种群数量高峰期和繁殖高峰期,多出现在2~3月和9月~10月。
黑腹绒鼠种群数量季节变化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种群数量的变化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食物条件和农业生产活动等因素有着一定的关系。
(六)繁殖特征
在贵州省余庆县黑腹绒鼠种群性比为0.70,雌雄个体数量无显著性差异,平均怀孕率为61.90%,明显高于浙江西天目山和金华地区平均怀孕率42.90%和安徽天目山地区平均怀孕率18.78%,平均睾丸下降率72.70%相接近。平均繁殖指数为0.59,接近浙江西天目山和金华地区平均繁殖指数0.49,明显高于安徽天目山地区平均繁殖指数0.19。
黑腹绒鼠胎仔数较少,在贵州省余庆县,平均胎仔数为2.31±0.24只,以怀孕2只最多,占总孕鼠数的69.23%。与其它地区黑腹绒鼠胎仔数相比,显著低于陕西平利地区3.50只,接近浙江西天目山和金华地区2.33只,高于安徽天目山地区2.08只。不同地区之间黑腹绒鼠胎仔数是不一样的,随纬度增高,胎仔数可能有增加的趋势。黑腹绒鼠寿命1~2年。
黑腹绒鼠繁殖高峰出现早迟和次数是不一致的,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黑腹绒鼠在贵州省余庆县仅在秋季出现1个繁殖高峰,怀孕率达90.91%,其次是冬季和春季,怀孕率分别为40.00%、33.33%,夏季未捕获到怀孕鼠;雄鼠睾丸下降率春季、秋季保持在较高状态,睾丸下降率均在80.00%以上,冬季最低;繁殖指数以春季和秋季明显高于夏季和冬季。 在浙江西天目山和金华地区2个繁殖季节分别在早春和秋季。在四川茂汶县繁殖时间主要集中在春季4月~5月和9月~11月。而在安徽天目山地区只在3月~4月出现1个春季繁殖高峰,平均怀孕率达60%以上。
(八)年龄结构组划分
国内学者将黑腹绒鼠种群年龄组划分为4个年龄组和5个年龄组,先后提出了体长、胴体重、雄性阴茎骨近支基底高、体重年龄鉴定指标,并制定各年龄组的划分标准(表)。由于黑腹绒鼠的臼齿无齿根,不宜用臼齿磨损度和齿根的长度划分其种群年龄,但应用阴茎骨近支基高鉴定年龄,精确度要求高,不易掌握,尤其对于基层使用难度较大。胴体重、体重增长与年龄直接相关,是身体增长的最明显指标,采用胴体重、体重作为年龄鉴定指标,无论在野外及实验室操作均极简便易行,结果较为准确。
黑腹绒鼠种群年龄划分标准
四、防治技术
黑腹绒鼠防治时期在春、秋两季进行。可采用营造混交林,加强抚育;器械物理灭鼠;保护与利用天敌;化学药物灭鼠等措施,0.4%氯敌鼠可作为人工速生丰产林防治鼠害的首选药剂,采用1:50的比例与碎玉米拌成毒饵,塑料袋包装,对杀灭黑腹绒鼠可取得良好效果。在林区可采用莪术醇雌性不育灭鼠剂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