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23 16:37:58 浏览:
一、分布与危害
在我国,根田鼠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山地,海拔1500m~3000m的较高地带,在西北一些地区如甘肃南部、陕西南部、青海省等海拔2000m~4500m的山地、森林、灌丛和高寒草甸草原等地带以及四川西北草原地区。其典型生境为潮湿地段,如溪流沿岸、灌丛草原、河滩、泉水溢出地带和沼泽草甸等。
根田鼠是主要林木害鼠,对农区新造林地、退耕还林地、经济林栽培区和苗圃地常造成严重危害,在已成林的防护林内也有较重的危害。根田鼠通过啃食树皮、枝叶、果实及啃食根系使林木遭受危害,轻则林木树皮被啃食,影响长势,重则树皮被环剥,使林木死亡。通常1年~10年生幼林,苗木受害严重。
农田退耕还林还草后,草地栖息地结构变得较为复杂,鼠类的优势种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一些地方,根田鼠的数量上升,变为优势种。
根田鼠也分布在草地和农田,对草地和农作物有一定程度的危害。对草地的危害主要是由于根田鼠在地下4cm~16cm之间打洞,许多植物的根系基本上也集中在这一地层中,植物根系被破坏加之鼠洞破坏了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使土壤无法正常保持水分,植物无法正常生长,从而加速了草地退化。
除上述对林木、草场和农作物造成危害外,根田鼠还是土拉伦斯病、钩端螺旋体和丹毒的病原天然携带者。
二、形态特征
根田鼠体重30g左右,体长105mm左右,尾长34mm左右。体背呈灰黑棕色,腹面为蓝灰色,毛尖淡棕黄色;尾背面棕色,腹面灰白色。
根田鼠(张堰民摄影)
三、生活习性
(一)、栖息地
根田鼠主要栖息海拔2000米以下的亚高山灌丛,林间隙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沼泽草原等比较潮湿,多水的生境。农田、苗圃绿洲中亦有少量分布在农区主要栖居在水稻田和胡麻地内, 而且多在田埂渠边筑巢栖息。
溪流沿岸、灌丛草原、河滩、泉水溢出地带和沼泽草甸等为根田鼠的典型栖息地,但同域分布其它啮齿类,如高原鼠兔,对其栖息地选择有较大的影响。高原鼠兔在牧草生长繁盛期,常将一些较高的植株咬断后弃置一旁,这可使高原鼠兔保持开阔的视野,从而降低高原鼠兔被天敌捕食的风险。但是,对根田鼠来说,这种栖息地改变却意味着郁闭性降低,被捕食风险增加。因此当竞争性啮齿类优势度升高时,根田鼠的栖息地利用强度降低。
土壤含水率也影响根田鼠对栖息地选择。土壤含水率可影响植被,也可影响土壤的硬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禾本科、莎草科等优良牧草量增加,食物资源和草本层植被的郁闭性增加,同时土壤的硬度下降,有利于其建造洞穴,降低其被天敌捕食的风险。
(二)、洞道
根田鼠的洞系的构造复杂,每洞系有2~5个以上的洞口,洞口直径约2.5cm,洞口与地面垂直。洞道弯曲而多分枝,洞道总长度大多在270~700cm之间。草滩上的洞道通常以浅沟为底,另由枯草卷折而成顶盖;沼泽地上的洞道,其洞口开于草墩侧方,在草墩中营巢于。每洞系有巢1~3个。
(三)、食性
根田鼠春季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夏季主要以禾木科植物的种子为食,,秋季挖食植物之根部、块茎幼芽、种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冬季挖食植物之根部、块茎幼芽、种子。并且有贮存食物的习性。根田鼠9月下旬开始收集植物材料并带进洞内贮存。贮存食物一直要持续到10月末或11月初停止地面活动之前。
(四)、活动规律
根田鼠昼夜均有活动,以夜间活动为主,其最长活动周期和最大活动节律均发生于夜间。活动高峰出现于清晨6h左右和午夜24h左右。根田鼠于12h~16h时活动较少,白天活动时间相对较短且规律性不明显。
在青海高原海拔3200m地区,成年雄性的巢区面积和活动距离从5月~8月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在此期间,成年雄鼠显得异常活跃,寻找异性,常看到它们相互追逐。成年雄鼠巢区面积达2770~3900 m2,活动距离在78~94m之间。9月,因停止繁殖,其巢区面积和活动距离均大幅减少至693 m2和54m。成年雌鼠在繁殖时期(5~8月)巢区面积和活动距离与成年雄鼠的相反。成年雌鼠在5~6月大多数处于妊娠和哺乳阶段,妊娠雌鼠行动不便,哺仔雌鼠因照顾幼仔,限制了活动范围,因此巢区面积和活动距离小,在100~383 m2和14~28m之间。7月大部分雌鼠哺乳结束,活动范围扩大,其巢区面积和活动距离分别达941 m2和44m。9月停止繁殖。
(五)、繁殖特性
根田鼠一年繁殖3~4次,每胎通常有3~9仔,平均为5仔。繁殖期与各地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4月初就进入繁殖区,而在青海北部地区,其繁殖期在5月~8月之间,9月停止繁殖,在新疆吉木萨尔县,其繁殖期要延续到11月中旬。
四、发生规律
根田鼠的繁殖期与各地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4月初就进入繁殖区,而在青海北部地区,其繁殖期在5月~8月之间,9月停止繁殖,在新疆吉木萨尔县,其繁殖期要延续到11月中旬。由于繁殖期长短不一,一只雌鼠在一个繁殖季节中的繁殖次数有可能不同,一般在3次~4次。每次产仔4只~7只。
每年繁殖季节开始前是种群数量最低的时候。根田鼠在冬季停止繁殖,种群没有增加个体,冬季的寒冷气候等诸多不利因素使种群数量逐月降低。在繁殖季节开始后,种群数量回升,至繁殖期结束时,其种群数量达到最高峰。
五、防治技术
1、防啃剂及营林措施防治
每年秋季林木越冬前应用防啃剂对树木进行涂刷保护。防啃剂具有防鼠和防牲畜啃咬作用,也有一定防虫功效。防啃剂的配制可按照说明书进行,将配制好的防啃剂用毛刷涂刷或喷洒于树干基部,涂刷高度为50cm~60cm,涂抹时注意涂均,不可过量流淌造成浪费。喷洒量以被保护部位喷湿为度。每千克制剂可保护大树(胸径6cm~8cm)260株~280株,保护小树(胸径2.5cm)560株~580株。在运用防啃剂防治的同时需结合除草、秋翻、冬灌等营林措施进行防治。
2、化学防治
长期使用毒饵站可长期将害鼠密度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毒饵站内使用抗凝血杀鼠毒饵,饵料可使用小麦、碎玉米或大米等,杀鼠剂需按说明书正确使用。毒饵的配制应由专业人员进行。
3.大面积药物防治
在害鼠密度很大的情况下,需采用大面积毒杀的方式迅速压低害鼠密度。每年早春,害鼠开始活动时是实施大面积药物防治的最佳时期。早春季节鼠类食物匾乏,越冬鼠觅食活跃,又是鼠密度在一年中最低的时期,此时灭鼠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杀鼠毒饵可自行制作,杀鼠剂可采用肉毒素或抗凝血杀鼠剂,饵料采用碎玉米、小麦或取材方面且害鼠喜食的材料。毒饵应投放在鼠洞、鼠路和鼠经常活动的地方,每处投放毒饵10g~20g。毒饵投放次数需根据杀鼠剂的特性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