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23 16:38:08 浏览:
一、分布及危害
高原鼢鼠分布于青海高原、甘肃河西走廊以南和四川西北部海拔2800m~4200m地区,主要栖息在低洼、土壤疏松湿润而且食物比较丰富地段的农田、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荒坡、山林、滩地和缓坡。
高原鼢鼠对牧业、林业和种植业均可造成危害。据统计,在高原鼢鼠分布区,12%可利用草地面积被危害,9%的草地被严重危害。高原鼢鼠对草地危害,除了啃食草根及地上部分,与牲畜争食,降低草场载畜量外,还表现在取食和挖掘活动破坏植物根系,影响牧草生长,使草地生产力下降,以及土丘覆盖草地植被,导致牧草死亡,改变草场植被组成,杂类草大量繁衍,草场逐渐演变为杂类草及毒草占绝对优势的植被,使草地退化。此外,鼢鼠的挖土造丘,还严重损耗土壤肥力,降低植被盖度,加剧了水土流失。
高原鼢鼠给农业也造成严重危害。由于它的挖掘能力强,作物播后取食种子,作物生长期挖掘遂道啃食根茎,堆土压苗。当高原鼢鼠数量达到40只~60只/hm2时,禾苗的30%~50%会被取食。此外,高原鼢鼠有很强的粮贮粮习性,一般一个鼠洞存储粮食9kg左右,多的可达20kg以上。
当高原鼢鼠种群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 会对林业生产造成危害。高原鼢鼠啃食苗木,其挖掘活动使苗木根系悬空,致使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下降。
二、形态特征
高原鼢鼠的平均体重267g,平均体长197mm,雄性最大体重可达500g以上,尾短,尾长度超过后足长;体形粗壮,耳壳退化,眼小,鼻垫呈僧帽状,尾及后足背面覆以密毛;前足指爪发达,适应于地下挖掘活动;
躯体被毛柔软,并具光泽;鼻垫上缘及唇周为污白色;额部无白色斑;背腹毛色基本一致。成体被毛成棕灰色,幼体呈蓝灰色。
图高原鼢鼠(引自甘肃森防信息网)
Fig. . Myospalax baileyi
三、生活习性
(一)、栖息地
高原鼢鼠特别喜在低洼土壤疏松湿润、硬度较小、杂草类生物量较高地方栖息。通常,同地的阴坡、阶地和退化的杂类草场上分布较多。农田、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荒坡、山林、滩地和缓坡等食物丰富地段亦为其主要栖息场所。
(二)、洞穴
高原鼢鼠挖掘洞道的能力很强,通常在10cm~30cm的土层挖掘洞道,每分钟能掘进8cm~10cm,挖洞时每隔一段距离将土推出洞外,形成土丘。洞道长从数十米~300m不等。洞道一般可分为取食洞道、交通洞道、朝天洞和主巢等部分。洞道复杂,曲折多叉,呈封闭状,地面无直接敞开的洞口。一般取食洞占洞道的80%~85%,离地面15cm~30cm,洞道长80m~150m。交通道距地面20cm左右,洞泾6cm~12cm。雌鼠洞道直径较小,一般仅有5cm左右,雄鼠洞道较粗,直径一般8cm以上。沿主干道两侧有多条取食洞道,距地面约为7cm~12cm。鼢鼠主巢一般只一个巢室,雄鼠较浅,雌鼠较深。雌鼠主巢由上下两个巢室组成,上下巢室垂直距离相距50cm左右,容积相似均在1L~2L之间。上巢室位于冰冻层内,巢内垫铺物丰厚,保暖性能较好,似为卧室及育儿室,下巢室常在冰冻层以下,除了部分草屑之外,贮存有较多的新鲜食物。
在鼠害区,每公顷新老土丘一般可达数千个,土丘的底部直径可达45cm~70cm。在挖掘洞道的过程中,从地表可见的痕迹是推拱出地表的土丘及由于在浅表层处取食而在地面形成一条略微隆起地面龟裂纹或隆起的土脊。
高原鼢鼠是典型的独居性动物,除雌鼠育幼期外,每只鼠均有单独的巢区,构成独立封闭的生活和自我防御系统。巢区变化与繁殖、采食等活动密切相关。交配季节表现出雄鼠为获得雌性配偶而尽可能地扩大其活动范围。在秋季, 为了得到足够的贮粮, 它们在更广泛的区域中挖掘和搜集地下食物资源。春天繁殖时期(4月~6月) ,雄鼠巢区明显大于雌鼠巢区,其它季节则比较接近,且随着季节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雄鼠巢区春> 秋> 夏> 冬;雌鼠巢区秋> 夏> 春> 冬。雄鼠巢区面积4月最大,可从数百平方米到1500m2以上。雌鼠巢区9月~10月最大,从几十至几百平方米,最大可超过500m2。12月至翌年3月,大地封冻,鼢鼠不再到主巢外活动,巢区面积最小,不足1平方米。鼢鼠巢区一般不重叠,仅在交配期雌雄鼠洞道系统才互相串通或部分交叉。雌雄鼠巢区呈镶嵌格局, 这给繁殖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食物
高原鼢鼠的食量较大,日食鲜草量约为260g左右。主要取食菊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紫草科等杂类草的轴根、根茎、块根、根蘖。在高寒草甸中喜食度指数最高的前10 种植物依次为磨岭草、美丽风毛菊、直立梗唐松草、丽江风毛菊、雪白委陵菜、鹅绒委陵菜、棘豆、西北利亚蓼、异叶米口袋和细叶亚菊,在高寒灌丛中喜食度指数最高的前10 种植物依次为美丽风毛菊、异叶米口袋、雪白委陵菜、棘豆、丽江风毛菊、细叶亚菊、鹅绒委陵菜、直立梗高山唐松草、矮嵩草和磨岭草。这说明虽然高原鼢鼠在不同栖息地中对上述植物的喜好程度不同,但是其喜食的植物种类基本相同。
在农田,高原鼢鼠喜食马铃薯、豆类、麦类等作物的块茎、种子及多汁植物的根、茎等。高原鼢鼠也常将植物的茎叶拖入洞道内取食或作为做巢材料。
(四)、活动规律
高原鼢鼠虽营地下生活,长期生活于黑暗、封闭的环境中,但与大多数哺乳类动物一样,都具有一定的日活动和季节性活动规律。
夏季和秋季,每日挖掘和采食活动出现两次高峰,第一次在15:00h~22:00h,占全日活动总频次的65.3%。第二次在0:00h~7:00h时,占全日活动总频次的21.6%。春季及入冬前,因早上温度低,地表处于冻结状态,午后地表温度回升,浅层土壤解冻,鼢鼠得以进行挖掘活动,仅一次活动高峰,集中在下午和前半夜12:00h~22:00h之间,占全日活动总频次的79.7%。一般地讲,高原鼢鼠在每天日落前后数小时内出现挖掘采食活动高潮,此时大部分个体多在巢外浅层洞道中活动。鼢鼠的挖掘采食活动一般在地表10cm~20cm,夏季往往更浅,紧贴地表,易受表层土壤温度的影响。高原鼢鼠到巢外活动时,相应土层温度为0℃~15 ℃之间。冬季,鼢鼠活动仅限于主巢范围,大多数也是在黄昏前后至午夜。 通常,鼢鼠在巢外活动每次持续数分钟至1h~2h小时,但秋季有时平均2分钟左右就进出主巢一次,估计是向巢内输送贮粮。
高原鼢鼠一年四季均有活动。春季以繁殖活动为主;夏季鼢鼠活动明显减弱;秋季以贮粮活动为主,此期间伴随着大量的挖掘活动。每只鼢鼠一年推出地面的土量可达1吨以上,严重破坏草场的。冬季随着大地的冻结,挖掘活动逐渐停止。11月下旬,土层冻结深度超过20cm,鼢鼠往往连续数天不出主巢或仅在午后一段时间外出活动片刻,一般不超过30分钟。12月至翌年3月,地冻0.5m至2m,鼢鼠不再到巢外活动。
(五)、繁殖特征
高原鼢鼠一年繁殖一次。繁殖期3月~7月,交配高峰期在4月上中旬,妊娠期为40d左右,产仔期集中在5月中下旬。每胎产仔1~6只,平均产仔为3只左右。哺乳期约为50d。雄鼠不参与育幼。幼仔60日龄与雌鼠分居。
四、种群动态
(一)、种群数量调查
通过高原鼢鼠挖掘活动在地表形成土丘及在浅表层处取食而在地面隆起的土脊可间接反映其活动情况及种群数量,至少能够反映出地面非封冻期的情况。
鼢鼠数量与土丘数间存在相关关系,土丘的多寡间接反映了地下鼢鼠种群密度的高低。在挖掘活动较频繁的春秋两季,依土丘数在大面积上估测栖息于草原上的鼢鼠数量的方法是可行的。在春季,用全部土丘数估测其数量比用新土丘数好,在晚秋时节,视情况选用两法之一均可,尤以用全部地面土丘计数法进行鼢鼠相对数量统计是简便易行的。在夏季,由于鼠的挖掘强度下降和土丘数减少,同时还由于种群中的新个体加入,以及年轻个体尚未与亲体分窝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宜采用上述的土丘计数法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
五、防治技术
创造不利高原鼢鼠发生和生存的环境条件,提高其死亡率,降低其繁殖速度,达到控制鼠害的目的。在农作区,秋季作物收获后要及时进行深翻耕灭洞,清除田间地头杂草,及时碾打收获的作物,减少害鼠食源。
在牧区,应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同时应进行杂草灭除。危害严重的区域,需采用补播优良牧草,使草场植被恢复,以减少高原鼢鼠的食物来源。
在造林区采取挖掘防鼠沟措施,可有效防治高原鼢鼠危害。防鼠沟规格为宽60cm,深60cm, 以能有效阻止高原鼢鼠进入。此外,造林前结合鱼鳞坑整地进行深翻,在一定程度上破坏高原鼢鼠的栖息环境和抑制其挖掘活动。鱼鳞坑规格为长80cm、宽60cm、深60cm,坑与坑之间呈品字形排列。
利用鼢鼠的封洞习性,可用弓箭捕杀鼢鼠。当鼢鼠堵洞时,释放封洞线,触动撬杠,箭借橡胶带的弹力射下,可射中鼢鼠。三脚架(弓背)可用木棍或竹棍制成,橡胶带可用车内胎剪成,箭可用铁丝制成,箭端需磨尖。安放弓箭时先找到主洞,掘开洞道,在靠近洞口处将洞口上部土层削薄,铲净洞口土壤( 注意不要让土粒掉入洞内) ,再由洞口向后7~10cm 处下弓。下弓时要将弓箭插入洞的正中,用石块或土块把弓背压住以防被风吹倒。安弓时,箭头离洞口一般约6~8cm,箭头插下时带下的表土应掏尽,然后用探棍检查箭头是否插在洞中央。如果箭头正好在洞中央,此时用石块将弓背固定好,然后将箭提起,用撬杠固定。用手掌搓成的土块,连同塞洞线一起封洞。土块要中间厚,四周薄,要求湿度适中,不能用泥,以免封得过死。
化学防治,使用抗凝血杀鼠剂或C型肉毒素等制成毒饵,将毒饵投放到鼢鼠洞道内,也可有效杀灭鼢鼠。杀鼠剂的使用量和毒饵的配制方法需按照说明书进。饵料可选择胡萝卜、马铃薯或小麦。投放毒饵时,可在洞道上方钻一小孔,将毒饵投放到洞道内,然后将小孔封闭。每个洞道内投放10g~12g毒饵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