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23 16:39:28 浏览:
大沙鼠又名大沙土鼠,分类上归于鼠科(Muridae),沙鼠亚科(Gerbilinae)大沙鼠属(Rhombomys)。
一、分布与危害
大沙鼠在我国的分布区西起新疆裕民县巴尔鲁克山西麓和中哈边界的阿拉山口一带,向东延伸,止于二连浩特市北部的中蒙边界。
大沙鼠是荒漠梭梭林的主要害鼠,其巢穴上的植被破坏严重,几乎变成不毛之地。其种群数量动态对于荒漠梭梭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是荒漠牧场和固沙造林的主要害鼠,对荒漠地带的生态环境影响巨大。
二、形态
体长150mm以上;尾长130~160mm;后足长36~47mm;耳长12~17mm;颅全长39~47mm;体重 169~275g。
大沙鼠体型较大,是沙鼠亚科中体型较大的种类;耳前折时不达眼;尾粗大,略短于体长;毛色变异较大,一般夏季毛色浅,冬季毛色深暗。夏毛额部和背部暗沙黄或暗黄褐色,毛基灰色,中段沙黄,尖端黑色或褐色。体侧、颊、眼下及眼后和耳后毛色较背部浅。耳基前端具一小簇黄色毛,耳基后面毛纯白,并形成一小圆形白色斑块。体侧毛基灰色,上段浅黄或锈黄色,不具黑色毛尖,故比背部毛色浅。腹部、前肢内侧毛基暗灰,端部污白,并略带黄色。四肢外侧和后足跟部被有少量黄色或红锈色毛。尾上下同色,远较背部色深,显鲜沙黄或浅锈红色,靠近尾端后半段具黑色或棕黑色长毛,背面多于腹面,愈向后黑毛愈多,在末端形成笔状毛束。爪粗壮而锐利,呈暗黑色。耳完全有毛覆盖。
三、生活习性
大沙鼠是典型荒漠啮齿动物,栖息于白刺、盐爪丛生的沙地或风成沙丘上的灌木、半灌木所固定的沙丘、沙地或以梭梭、柽柳为主的沙丘底部。在荒漠草原地带呈不连续的岛状分布,洞群连片,洞口堆积高大土丘;山谷梭梭麻黄砾石荒漠,多为山地山口附近的低矮丘陵地带,洞群分布沿谷呈带状,洞口堆积土丘较小。其栖息地的表层土壤一般比较疏松,有一定的厚度,细土层厚度一般不少于70 cm。食物条件、地形条件和植被覆盖度是决定大沙鼠对栖息地选择的重要因素,与大沙鼠混居的鼠类主要有子午沙鼠、红尾沙鼠或跳鼠等荒漠鼠类。
大沙鼠洞系庞大且结构复杂,地面出口甚多,形成明显的密集洞群。洞道复杂,分支甚多,曲折交错,相互连通。洞穴的单个洞道长度可达40m 以上,垂直深度可达2.5 m,洞道分2~3层不等,最上层距地面约20~40 cm。洞口直径6~10 cm,常有细小的梭梭枝条散落在洞口周围,活动痕迹明显。洞口有小土丘,直径可达80~120 cm,高达40~60 cm,占地 l~2m2不等。洞道内空间分隔为仓库、厕所、窝巢等不同功能区域,各洞道纵横交织,每个洞系有1~2个窝巢,深10~40 cm,直径 30~40 cm,常位于距地面 l~3m之间。巢内垫有较细软的乱草,如芦苇叶、梭梭细枝、沙拐枣的茎皮和驼毛等。
大沙鼠食谱广泛,主要采食乔灌木和小灌木的枝条、禾本科植物以及大多数植物的绿色部分,喜食多种荒漠地区的耐旱植物,其食量很大,胃重可达50g。大沙鼠的食物与栖息生境中可食植物种类组成相一致,春季以速生植物和梭梭嫩枝为食,剥去外皮,只食取中央的木质部部分,初夏时,主要剥食外皮,当嫩绿色的新枝生成后,便完全食取这种肉质多汁的部分,冬季主要依靠秋季贮存的食物越冬,也食地面上的种子和植物茎皮。大沙鼠不喝水,完全靠植物中的水分以供给机体水分的代谢需要。食物水分一般不能低于45%~50%,尤其在夏季。干旱季节选食含水分高的食物,冬季偏食营养价值高的食物。此外,大沙鼠也食农作物的谷粒。
大沙鼠夏秋两季有储存食物的习性,包括幼鼠在内的其他家族成员则负责收集枝条并拖进洞穴内储存。每个大沙鼠家族有2~5个专用储食仓库,单个仓库储存量为1.5~20 kg不等,整个家族洞区总储食量为10~50 kg,甚至更多。储粮时,将许多的梭梭枝咬断成5~7cm长的小段,拖回洞内,集成小堆,贮于仓库中。有时也在地面储存食物,并在食物表面覆以沙土,其储存高度可达50cm,重量可达8kg。
大沙鼠性情机警、胆怯,视觉、听觉均较发达。具有明显的领域行为,一般在洞群周围的梭梭树丛间,用腹中腺分泌物和肠道排泄物标记领域。与其反捕食需要警戒、瞭望等行为相适应,相对平坦、开阔、植被稀疏的环境便于及时发现和躲避天敌以减小被捕食风险, 较高的植被覆盖度则不利于防范天敌。大沙鼠可保持两足站立姿势, 并借此显著提高其警戒能力。2个社群之间可存在共同活动区域而不发生个体间的相互排斥,但家族式的生活方式使得大沙鼠呈现明显的聚集分布,从而导致社群之间对食物及活动空间的争夺非常激烈。
大沙鼠主要在白天活动,春、夏、秋季日活动频率呈明显的双峰型。在4~10月, 春季,由于食物缺乏,需洞外较长时间的活动,以取食为主,范围最大可达 50 m,因开始进入繁殖季节,出现相互追逐和嫁耍行为。夏季,活动以清晨和傍晚活动最为频繁,表现为明显的双峰型。秋季天气逐渐转凉,需为过冬而大量储存食物, 故而出现双峰。冬季日间活动只有1个高峰时段, 即11: 00~ 14: 00之间,活动时间短,常常蹲在洞口外,活动范围限于洞口数米距离内。其他时间多在地下活动, 极少出洞
大沙鼠的新物反应比较明显。如将鼠夹布置于洞口时, 亚成体及以上年龄的个体将长时间不出来活动, 或选择其他洞口进出, 或将鼠夹用土掩埋后再活动, 甚至借助土把鼠夹推离洞口。幼鼠则警惕性相对较低, 常常在布夹后几分钟后即被捕获。成体大沙鼠受到惊扰进入洞穴后, 通常会坚持很长时间不再出洞, 而幼鼠则很快恢复, 即便在紧急状况下, 也会挖掘几下洞口的土再进洞。
大沙鼠在全年的活动为双峰形曲线, 即全年活动出现2个高峰期, 5~6月份为第1个高峰期, 7~8月份略有下降, 9~10月份达到第2个高峰期。
大沙鼠家族通常由1只成年雄鼠和1~3只成年雌鼠(多可达7只),及一些幼体和亚成体组成。其性比稳定, 一般雌性多于雄性,且季节性变化不明显,但年度间有差异。
大沙鼠性成熟期约为5~8个月, 只有越冬鼠参与繁殖。当年生幼鼠达到性成熟时,已过繁殖期;另外, 只有分窝后的个体才参与繁殖, 而其分窝时间至少在11月份甚至更晚, 此时大沙鼠的繁殖期已过, 因此当年鼠不可能参与繁殖。雌雄个体的繁殖期基本相同,但雄性繁殖启动一般比雌性稍早。2月份时,已有少数雄性个体睾丸开始下降并具有成熟的精子产生;3月份睾丸下降的个体数逐渐增多,4月份达高峰,一直持续到8月份,从9月份开始大部分个体睾丸萎缩,只有极少数个体睾丸下降,个别个体可延迟至10月份。11月份到翌年的1月份无睾丸下降的个体。期间,大沙鼠开始进入储粮、育肥阶段, 繁殖活动停止,以减少能量消耗, 有利于度过食物缺乏的冬季。
大沙鼠通常每年3月末进入繁殖季节,出现交尾行为,可持续至9月底,繁殖高峰期为5~7月,不同的地区可能存在差异。在我国新疆北部地区,4月越冬雌鼠妊娠率可达20.9%,5月份达妊娠高峰,为82.3%,6、7月妊娠率略有下降,分别可达73.6% 、76.5%; 8、 9月妊娠率降至38.7% ~36.8%。内蒙古达茂旗腾格淖尔地区的大沙鼠有5月份和7月份两次繁殖高峰,和巴彦淖尔盟白音查干地区的调查结果相比,第2个繁殖高峰提前了一个月。
大沙鼠妊娠期约25天,每窝产仔一般为4~7只,最少的1只,多可达11只。内蒙古达茂旗腾格淖尔地区调查显示,4~11月的子宫斑数量呈正态分布,平均为6.2±1.9个
四、种群数量动态
大沙鼠种群来年春季前的成活率仅约为10%左右,90%的个体可能于严酷的冬季死亡。非爆发年份,其种群数量(在每年的同一个季节)能多年大体保持于同一个水平,种群年均死亡数约等于年均成活的幼仔数。虽种群总体性比雌性多于雄性,但不同年龄组差异很大,幼体、亚成体、成体Ⅰ3 个年龄组中雄鼠数少于雌鼠数。到成体Ⅱ组则雄性多于雌性,老体组雄鼠数量远高于雌鼠。推测雌性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死亡率比雄性的高。
与大沙鼠繁殖特点相对应,其种群数量呈明显的单峰形季节波动,每年的 2 月份种群密度最低,8月份数量最高,6月份和10月份的密度仅次于8月,随后逐渐下降。一个洞系内的群体,早春至晚秋结束繁殖时,种群密度可增加多达6倍多,大量闲置洞群被重新使用。冬季,由于气侯环境恶劣,大量个体死亡,种群密度锐减,重新出现大量废弃洞群。
温度因子能直接影响大沙鼠的繁殖,冬季低温时间越长,来年春季种群数量越低,全年将处于低数量期。新疆精河县甘家湖荒漠梭梭林地区2003 年的倒春寒使部分大沙鼠的繁殖推后,而当年秋季寒流到来较往年早,大沙鼠提前进入繁殖休止期,全年的雌鼠妊娠率及雄鼠贮精囊膨大率都较前一年降低,但当年植物的生长状态良好。
大沙鼠种群年龄结构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度变化,1~3月,成体Ⅰ和成体Ⅱ的比例较大,其次是老体。进入繁殖期后,幼体和亚成体比例逐渐上升,到秋、冬季幼体和亚成体比例下降,而成体Ⅰ、成体Ⅱ和老体的比例再次上升。
五、防治技术
大沙鼠是典型的荒漠鼠类,其栖息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对防沙治沙工作影响严重,是新疆、内蒙、甘肃等草原大省主要防治对象之一。
加强荒漠草地资源的科学合理使用,采取围栏封育,划区轮牧,禁止滥砍乱伐等措施,保护天然梭梭林资源免遭人类过度利用。结合退牧还草、适时适地改良补播、飞播等生态建设、草原建设、草畜平衡等多项措施,进行人工增雨、人工栽植和补播固沙植物梭梭、柽柳、沙拐枣、麻黄等活动,增加恢复梭梭林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加强森林的自我调节功能, 防治乃至扭转荒漠地带的荒漠化化进程,降低大沙鼠最适栖息地面积,是持续控制大沙鼠发生的根本性有效措施。
当鼠类种群被其他因素(如气候,人为因素)压低后,天敌能起到调控鼠类种群的作用。大沙鼠的防治中,应重视鼠类天敌的保护,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的方法。大沙鼠的天敌包括狐狸、黄鼬、蛇及多种猛禽类动物。严格控制盲目猎杀天敌生物,科学施药,减少剧毒化学杀鼠剂的投放,建立招引天敌设施,为其创造生活及繁殖的有利条件,如人工堆石招蛇,人工繁殖放养食肉兽,设置猛禽栖架等措施,以增加天敌的可遇率和捕食效率。在常规化学防治后或在低密度情况下,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使害鼠密度较长时间稳定在低水平。
使用化学杀鼠剂是目前大沙鼠防治的主要措施,及时了解害鼠发生、发展动态,准确对鼠害发生发展进行预报,是鼠害防治科学决策的前提。不同类型分布区的大沙鼠防治经济阈值有异,加强不同类型分布区防治阈值的研究,是化学防治科学合理的重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