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7-03-01 16:41:49 浏览:
1 营林生态防鼠
生态学灭鼠时通过林业技术措施改变生态环境条件,以调节害鼠与食物、天敌、及立地条件的生态关系,建立和恢复以森林为主体的动植物动态平衡结构,从而影响鼠类数量的增长。可见,生态灭鼠并不能直接杀灭鼠类,见效往往很慢。但是,通过以生态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不仅可以实现长期而稳定的抑制害鼠数量的增长,消除其危害,而且是保证提高林区生产力及其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途径。如选择抗鼠树种、营造混交林、调整林分郁闭度、改皆伐为择伐等。国内做了大量的研究,如陕西王明春等使刺槐与油松混交,抑制林鼠的发生蔓延,减少危害,结果3a内处理区比对照区苗木保存率提高了15%~35%。舒凤梅在1995年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依据提出了以营林技术与限制性使用化学药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对策。
2 生物防治
在引进天敌方面,国外利用天敌防鼠的研究起步较早。早在1870年,一种印度獴就引入加勒比海一些岛屿, 1883年又引入夏威夷等地。除此之外,到20世纪60 年代还有新西兰、琉球及美国的阿拉斯加曾引进过白鼬、伶鼬和雪貂,在引进的前10~15 a ,有效压低了害鼠密度。北阿拉斯加用雪貂、中贼鸥、北方鸥防治棕旅鼠也取得了很好效果。但一些研究也表明,天敌控制鼠害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除非害鼠处于低数量,或在物种组成复杂的群落中多种天敌较长期的相互交替作用, 或天敌与害鼠达到一定比例,才能使鼠类种群经常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我国现在也开始注意天敌的保护 , 如黄鼬、猫头鹰、艾虎、伶鼬、黄脊游蛇等。并且也做了一定的调查研究。杨学军等提出林区鼠害的控制单纯依靠天敌是不现实的,只有强调在综合防治中体现天敌的作用,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通过人们的研究说明, 积极保护天敌资源,为其生存、繁衍创造有利条件,无疑对控制害鼠的数量增长是有益的。
3 驱避剂
在国外研究很多,加拿大、美国、日本及欧洲许多国家都以使用福美双为主剂的驱避剂,主要防止鹿类对森林的危害,部分地方也用作驱鼠。另外,从海葱属和毛茛属植物中提取驱避剂也较有效。
国内近年来为适应大面积飞播造林的需要, 研究用多种驱避剂进行种子处理, 对鼠、鸟虽无毒杀作用,但具有驱避效果,并在在鼠害预防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和防治效果不稳定的缺陷,给环境及飞播造林成功率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4 不育剂
在国外, Davis等较早开展了应用化学不育剂,如三乙基三聚氰酰胺来控制褐家鼠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后,2种商品化的不育剂Epiblic和Glyzophro ,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广泛应用于野鼠的控制。但化学不育剂仍可能对环境和非靶生物有危险。目前国外已经研制出的不育疫苗能克服这一缺点,通过免疫不育,致使害鼠终身不育。因技术要求很高,产品价格极其昂贵,在林业上推广还有困难。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者陈荣海、赵日良、张春美等合作研究植物型抗生育剂的机理及应用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筛选出了以棉酚、天花粉为主剂的第1代植物性不育剂,陆续在我国北方推广,获得了成功。90年代后期有在原主剂中加入了莪术粉,增加了对雌性不育的力度。同一时期,杨春文先生利用人工合成类激素和棉酚混合研制出了第 2 代不育剂,抗生育效果也是明显的。
5 引诱剂
国内外对啮齿动物引诱剂的研究很多,研究主要涉及性诱剂、气味剂、和增食剂几个方面。我国于1973~1975年曾用外激素辅助灭鼠,结果褐家鼠取饵率达73%,对照组仅有17%。用布氏田鼠动情期雌鼠尿液作引诱剂,辅助磷化锌灭鼠,杀灭率比对照组提高17.6%。主要含大葱素、氯化钾、氯化钠、葡萄糖等的鼢鼠型引诱剂对甘肃鼢鼠的引诱增食效果明显, 增益指数最高达28.85%,最低达17.37%,平均达20.98%。实际应用的报道很少 。
6 化学防治
灭鼠剂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防治。早在公元前350年就有使用砷化物毒杀鼠类的记载。16世纪开始使用植物灭鼠剂红海葱, 20世纪初开始用磷化锌。二次大战前后发展了安妥和氟乙酸钠等有机灭鼠剂。20世纪50年代初抗凝血灭鼠剂的出现,标志着灭鼠剂的重大进展。60年代以来为了克服鼠类对抗凝血灭鼠剂抗药的问题又发展了对鼠类具有选择性毒力的灭鼠宁、灭鼠优,在抗凝血灭鼠剂方面的进展更大。发展了一系列的毒力强大能杀灭抗药鼠种的第2代产品,如大隆、溴敌隆、杀鼠酮、敌鼠钠盐等,它们既具有抗凝血剂的主要特点,一次性毒力又很强,使用时可一次投毒或间歇投毒,使其在大规模防治鼠害中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我国已引进并试制成功大多数灭鼠药物。新型灭鼠剂替代了过去广泛使用的磷化锌、氟乙酰胺等。且磷化锌、氟乙酰胺、毒鼠强、甘氟等被列为禁用药品。
(参考文献《我国森林鼠害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