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2-02-17 14:13:43 浏览:
根据各鼠情监测点2020年鼠情监测结果,结合历年农区鼠害发生规律及气候、食物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作出2021年全省农区鼠害发生趋势预报如下:
一、发生趋势
1、发生程度:农舍区鼠害中等发生(3级),害鼠以褐家鼠、黄胸鼠为主,部分地区以小家鼠为优势种。农田区鼠害中等发生(3级),局部地区可能偏重发生(4级)。黔北、黔中、黔南部分地区稻田、旱地耕作区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黔东、黔西、黔南部分地区以褐家鼠、黄胸鼠为优势种,黔西北地区以高山姬鼠、褐家鼠为优势种,对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蔬菜、果树等作物将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危害损失率预计达5%~20%。
2、发生面积:预计全年农田鼠害发生面积800万亩,其中,春季发生面积450万亩,秋季发生面积350万亩。预计农舍鼠害发生户数300万户。
3、重点发生区域:黔北、黔中、黔东部分地区中等至偏重发生(3~4级),重发生面积100万亩左右,鼠密度10%左右。
4、数量高峰期:5~6月和9~10月,鼠密度预计达10%~15%。
二、主要依据
1、秋冬季鼠密度基数接近去年,低于历年:2020年住宅区秋冬季鼠密度基数平均为1.54%,稻田、旱地耕作区平均鼠密度为1.87%、2.42%,平均为2.14%。以住宅区秋冬季鼠密度基数低于稻田、旱地耕作区,局部地区鼠密度偏高,总体趋势是住宅区、稻田、旱地耕作区鼠密度基数均接近去年、低于历年。2020年余庆县、三都县、息烽县、都匀市、瓮安县、岑巩县、播州区、安龙县等地36个TBS围栏全年捕鼠1892只,平均每个围栏捕获鼠52只,TBS技术监测田间秋冬季鼠类数量仍然较多。
2、繁殖期接近常年,种群性比、年龄结构接近常年正常水平:据各鼠情监测点解剖观察,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等主要害鼠秋季繁殖力较高,出现秋季繁殖高峰,怀孕率较高,冬季出现部分繁殖个体,怀孕率较低,繁殖期接近常年,种群性比适中,接近1:1,而且年龄结构接近常年正常水平,对未来种群发生较为有利。
3、气候条件对鼠类的死亡率影响不大,对鼠类的影响作用不明显:全省范围内冬季出现持续低温,鼠类田间活动受到一定影响,主要集中在住宅区及洞内活动;2~3月份随着气温的回升,鼠密度将呈上升趋势,长期天气预报无异常天气状况,对害鼠正常生长和繁殖影响不大,说明对鼠类的发生抑制作用不大。
4、田间食物条件丰富,有利于鼠类生存发展: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物复种指数高,田间食物条件丰富,有利于鼠类春季繁殖和生存发展,导致田间鼠害危害较重。
三、防治建议
1、强化鼠情监测预报,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各鼠情监测点要稳定测报人员,建立鼠情监测点,强化鼠情监测,系统监测点每月调查1次,季节监测点3月、6月、9月调查1次,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及时开展田间鼠情监测,及时掌握田间鼠情动态,及时发布鼠情交流和鼠情预报,制定合理有效的农区鼠害综合治理预案,为各级领导正确决策鼠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做到月月有调查、期期有交流、县县有预案,不断提高鼠情预报准确率。同时,各级鼠情监测点要按照省协作组的工作要求,及时报送鼠情交流和情报、鼠情监测调查资料、监测档案表册、监测工作总结等资料。
2、强化绿色防控示范,提高绿色防控覆盖率:2021年全省计划完成农田鼠害防治面积600万亩,其中,毒饵站灭鼠示范面积100万亩,完成农舍鼠害防治200万户,其中,统一灭鼠示范40万户,建立农区害鼠绿色防控示范区和鼠药零投放灭鼠示范村18个,大力开展毒饵站灭鼠技术和TBS灭鼠技术等鼠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着力抓好绿色防控示范,减少化学鼠药使用量,做到灭鼠示范有亮点、有规模。同时,各地要进一步增强鼠害防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农区灭鼠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对农区灭鼠工作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落实、有专人负责,认真搞好春秋两季统一灭鼠活动,全面开展农区鼠害防治工作。
3、强化灭鼠技术宣传,提高科学灭鼠普及率:各级植保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民灭鼠知识的培训,采取召开灭鼠培训会及现场会、举办农民田间学校(FFS)、印发灭鼠技术资料等形式,大力开展灭鼠知识和灭鼠技能培训,创新灭鼠技术宣传培训形式,把灭鼠技术和合理使用鼠药的方法,及时传授给基层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做到宣传培训有特色、有广度,提高广大农民科学灭鼠知识和灭鼠技能,增强全民参与灭鼠意识。
四、防治方法
1、防治时期:3~4月秋收作物播种期和8~9月作物成熟收获期。
2、防治药物及毒饵饵料:防治药物可选用溴敌隆、杀鼠迷、敌鼠钠盐原药或商品毒饵;毒饵饵料一般选择稻谷、大米、玉米粒、小麦粒、红苕块等鼠类喜吃食物,在毒饵中可适量加入食盐、菜油等,提高鼠类适口性,可以提高防治效果。严禁在灭鼠中使用“毒鼠强”等国家已禁用的剧毒急性杀鼠剂,防止发生人畜中毒或死亡等安全事故。
3、防治方法
⑴祼露投饵技术:农田采用控制毒饵覆盖面,一次性饱和投饵法,投饵实行少放多堆的原则,一般每5米一堆,每堆3~5克,每亩投饵量150~200克;住宅区采用连续多次投饵法,住宅区按15平方米房间投放2~3堆,每堆5~10克进行投饵,投药后第2~3 天根据取食情况进行补充饵量,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间,不漏有鼠外环境。
⑵毒饵站灭鼠技术:可选用PVC管毒饵站、竹筒毒饵站、塑料毒饵站、矿泉水瓶(饮料瓶)毒饵站、花钵毒饵站、简瓦毒饵站、纸筒毒饵站等不同类型毒饵站,农田区按每亩沿田埂或沟渠边及鼠类经常活动的地放置毒饵站2~3个,将毒饵20~30克放入其中部,耳朵朝下,将铁丝脚架插入田埂,毒饵站离地面3厘米左右。农舍每户投放毒饵站2个,重点放置在房前屋后、猪栏、牛圈、粮仓、厨房及鼠类经常活动的地方,用砖块等物压紧防滑动。投放3天后根据害鼠取食情况进行补充毒饵。毒饵站可长期投放,重复使用。
⑶TBS灭鼠技术:TBS灭鼠技术是指使用捕鼠器+围栏系统进行鼠类控制的方法,其原理是在保持原有生产措施与结构的前提下,不使用杀鼠剂和其他药物,利用鼠类的行为特点,通过捕鼠器与围栏相结合的形式控制农田害鼠的技术措施,其特点是不使用杀鼠剂就可实现对农区鼠害的可持续控制,是一项新型、环保、无害化的农田害鼠绿色防控技术。对鼠密度较高的农田,在春播或插秧前沿田边(或田埂)设置长60米的开放式(直线型)TBS灭鼠围栏,也可在田间按照20×10米围成封闭式TBS灭鼠围栏的围栏,每5米设置1个捕鼠筒,共设置捕鼠筒12个,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田间地形,沿田埂或土边安装超大封闭式或直线式TBS灭鼠围栏,每5米埋设1个捕鼠筒,捕鼠筒数量不限。
⑷物理防治技术:可选择使用鼠夹、鼠笼、粘鼠板等灭鼠器械,开展物理防治,使用时,将鼠夹、鼠笼、粘鼠板放在鼠类经常活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