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24 14:24:30 浏览:
为实现农区鼠害监测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广东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中心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广东省南雄市珠玑镇开展了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的试验,从智能识别的准确率、鼠类的季节变化趋势和群落结构等方面研究了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的可行性及其应用技术。结果显示,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共监测到清晰的鼠形动物1457只,智能识别的准确率达到95.26%;对比夹夜法与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两者所获得的鼠密度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吻合,但是鼠类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其中智能监测到的鼠类以黄毛鼠(Rattus losea)和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为优势种群,而夹夜法捕到的老鼠主要以黄毛鼠和小家鼠(Mus musculus)为优势鼠种;智能监测数据显示黄毛鼠的数量高峰期主要出现在12月和6月,板齿鼠的数量高峰期主要出现在10月和11月,而小家鼠在2月达到峰值,不同鼠种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数量高峰出现交错分布。物联网智能监测方法可替代繁重的人工捕鼠作业,克服传统的夹夜法监测结果不稳定、准确率不高的弊端。但智能监测终端的布放方法与应用技术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在南雄对智能监测的田间应用方法进行了反复试验,初步提出了物联网智能监测的使用技术:①数据采集终端的布放方法,终端应布放在土堆高大、植被盖度大的鼠类栖息地,在地势较高的位置采用水泥和铁架把终端锁定在地面,上部安装塑料挡雨棚,防止雨水影响摄像头及底板的洁净度,以提高智能识别的准确率;②布放密度,通常50~100亩布放1个终端;③日常维护,及时关注电池电量,电量不足时应及时充电,定期清洁摄像头及底板;④定期添加引诱物,引诱物能显著增加数据采集终端监测到的害鼠数量,而没有投放引诱物时,监测到鼠数较少,难以准确评估害鼠的发生动态如种类组成、变化趋势等。
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由山东青岛云智环境数据管理有限公司提供,该系统主要基于鼠情监测终端实时记录的害鼠影像、体质量、环境信息、地理坐标等参数,通过智能识别系统自动对害鼠种类进行鉴定并分类统计。该公司主要致力于实现各类生物智能监测,以数据采集、挖掘分析、智能硬件及软件系统开发为主营业务,依托于实验室研究成果,开发出基于物联网的数据采集系统、基于机器视觉的模式识别系统、基于大数据的挖掘分析系统和可视化展示系统,依托云智数据智能应用平台为各行业智能监测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专家联系电话:0532-58717757
参考文献:
黄立胜,冯志勇,姚丹丹等. 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在广东省农区鼠害监测中的试验初探[C]//.病虫防护与生物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姚丹丹,黄立胜,姜洪雪,林思亮,冯志勇.广东省农区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的应用研究[J/OL].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4[202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