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害知识

您的位置:首页 > 鼠害知识

啮齿目动物中的“兔”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2-15 14:21:42   浏览:

之前,我们通过《兔年说鼠兔》一文介绍了鼠兔科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特有物种,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些名字带“兔”的其他啮齿目动物吧。

1、跳兔科

跳兔.jpg

跳兔,图源网络

跳兔的名字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是指善于跳跃的兔子或特指某一种兔类。其实,跳兔隶属于啮齿目跳兔科跳兔属,是实实在在的“鼠类”,而非“兔类”。之所以被冠以“兔”的名字,是因为“跳鼠”这一名字已经被另一类啮齿动物—跳鼠科,抢先占用了,所以只好“委身于兔”。跳兔的外形的确有点儿像只“大兔子”,只是前肢短、后肢长,又有点儿袋鼠的模样。

跳兔共有两种,即南非跳兔和东非跳兔,分别栖息于南非和东非具有稀疏植被的干旱沙质土壤地带。体长35~45厘米,尾长基本同体长;体重3~4千克,在啮齿动物中算“大块头”;背面的体毛一般为黄褐色至棕褐色,腹面为白色至浅橙色;眼睛很大;耳朵里有一个耳屏,可以防止沙子进入耳朵;后足具4趾,后腿有强健的肌肉,具有极强的跳跃能力,可轻松跳跃两米多远。为了便于挖洞躲避捕食者,跳兔的前爪高度发达,能够快速掘土。白天,它们居住在自己挖掘的地下隧道中,晚上才出来活动、觅食。它以植物根块、茎、种子等为食,偶尔也吃甲虫、蚱蜢等昆虫。喜群居,多以2~6只为一群。

小地兔2.jpg

小地兔,图源网络

跳兔科中名字带“兔”的是小地兔(也叫矮跳鼠),它是地兔属中唯一物种,分布于我国新疆、内蒙古、宁夏等地。体形较小,有相对较长的耳朵,体长9~13厘米,尾长与体长相近;背部一般为沙黄色到沙土灰色,具波状细纹,腹部为纯白色,尾端有黑白两色毛组成的穗儿。与跳兔不同,小地兔的后足具5趾,脚掌上还有黄褐色到暗褐色的毛。

2、兔豚鼠科

兔豚鼠.png

兔豚鼠,图源网络

兔豚鼠科兔豚鼠属(也叫长耳豚鼠属)中有两种动物的名字有“兔”,它们是兔豚鼠和塔氏兔豚鼠,分布于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草原一带。它们有很多地方长得像兔子,比如大眼睛、长耳朵、短尾巴(尾长仅4~5厘米)。体长70~75厘米,体重8~16千克;体毛主要为灰棕色,尾部内侧为白色。虽然是啮齿动物,但这两种兔豚鼠的四肢都非常长,比兔子还能跑,能以45千米的时速持续跑上1千米,堪比更善跑的有蹄类。它们是昼行性动物,以短草、树叶等食物为食,每天有将近一半的时间都处于进食状态。

3、刺豚鼠科

刺豚鼠.png

刺豚鼠,图源网络

刺豚鼠科刺豚鼠属有一种动物的名字有“兔”,它是兔形刺豚鼠,一种分布于美洲热带地区的穴居动物。它的皮毛十分坚硬,摸起来像尖刺一样。它总是能找到一些特别坚硬的果子作为食物,如果一次吃不完,它会“打包带走”,然后找个隐秘的地方,将食物埋进土里。不过,兔形刺豚鼠的记性并不好,经常会忘记把食物藏到了什么地方。

4、鼠科

黄兔尾鼠.jpg

黄兔尾鼠,图源网络

名字有“兔”的啮齿动物还有兔尾鼠,隶属于鼠科田鼠亚科兔尾鼠属,共三种,分别是黄兔尾鼠、帕氏兔尾鼠(也叫青海黄兔尾鼠)和草原兔尾鼠,我国西北地区均有分布。它们体长10~17厘米,没有长耳朵,但有一条仅长一两厘米的“小兔子尾巴”;体毛主要为沙黄色、暗灰色、褐灰色、浅灰黄色等,有的还有一条黑色或黑褐色纵纹,腹面为白色或浅黄色。它们栖息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带,善于挖掘洞穴,主要以草籽、草根等为食,对草原植被破坏严重,属于草原害鼠。奇怪的是,在它们的种群中还发生过“集体自杀”现象。例如,1993年夏天,在我国新疆北部阿勒泰草原上,就有成千上万只黄兔尾鼠大量自毙,极有可能是其种群内部以流行性疾病的方式来实现种群数量的自我调节。

兔尾鼠在北美洲还有一个“远房亲戚”—山兔尾鼠,隶属于山兔尾鼠属(也叫灌丛田鼠属),该属仅有一种。虽然名字有“兔”,但它没有长耳朵,尾巴也不短,实在是徒有虚名。此外,在鼠科兔形鼠属中还有两种名字有“兔”的动物,它们是长毛兔形鼠和金背兔形鼠,长相和小老鼠很像,耳朵比小老鼠略长,长有一条长长的尾巴。这两种兔形鼠都长有一身灰色的体毛,但背部渲染有金黄色,后者的更为浓艳。


        免责声明:以上部分图片和资料均来源于网络,由我方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改正或删除 。文章来源:李湘涛 ,杨红珍.动物中的“兔”(下)[J].百科知识,2023(02):32-37.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管理员登录 /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