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鼠类与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6-15 15:23:35   浏览:

1.jpg

以鼠类为代表的啮齿类动物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哺乳动物,占已知哺乳动物种类的42%。鼠类是多种病原体的天然宿主,其携带病原体数超过200种,其中70种可引起人类常见、新发及再发传染病。鼠类密度升高,与人接触机会增大,人类暴发鼠传疾病如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 

1  生物因素

1.1  植被 

植被的物种组成、密度、盖度、高度等性状指标均可影响鼠类分布和密度。草场植被多样性、盖度、地上生物量降低等相关的草地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引起鼠类大量繁殖,数量增加。

在荒漠,鼠类群落结构与植被高度存在正相关性。在林地生态系统,森林的不同演替阶段所造成的微生境变化可影响鼠类分布和种类,成熟林和次生林鼠类数量略高于其他演替阶段。

1.2  天敌 

外界环境相对稳定时,鼠类种群数量变化主要受天敌主导。鼠类天敌包括大型猛禽类、小型猫科类、鼬类、蛇类及小型肉食动物等;居民区内家庭养猫可将鼠类活动概率降低28%。

1.3  病原体 

鼠类携带多种病原体和寄生虫,一般情况下多为无症状带菌状态。但在外伤、过冷、过热、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矿物质缺乏情况下,鼠类种群感染症状加重并出现死亡。

动物间鼠疫流行时,鼠类会出现大批自毙现象。弓形虫、球虫感染不仅能直接降低鼠类生殖参数,还能与鼠类天敌共同协作,对鼠类种群波动产生重要影响。

2  土壤因素

鼠类在洞穴内的活动受土壤特性影响较大,土壤的类型、温度、水分和有机质等能够影响鼠类繁殖、打洞行为及其食物资源生长,从而影响该区域鼠类数量增长及栖息地选择。

土壤类型不同,鼠类分布和洞穴数有明显差异。如坦桑尼亚半干旱地区多乳鼠(Mastomys natalensis)在沙质土壤环境中的种群数量显著高于黑粘土,这可能是因为沙质土壤具有良好透气性和易碎特性的特质,能够降低鼠类挖洞难度。

3  气象因素

2.jpg

气候因素是导致鼠类种群快速繁殖和栖息范围扩大的重要原因,各种因素可通过直接或其协同作用产生一系列生态学连锁反应影响鼠密度。

3.1  温度 

温度是制约鼠类数量和分布的重要因素。鼠类在 20~30 ℃时活动变得活跃,在 10~25 ℃时最适宜繁殖。一定范围内的温度升高,有利于增加鼠类生存和繁衍的适宜环境。而一旦超过适宜温度,鼠类交配行为减少,卵泡和精子产生困难,流产率也会升高。而且鼠密度对温度变化的反应存在延迟滞后效应。

3.2  气湿 

相对湿度会促进鼠类数量及其洞穴数增加。降雨通过影响植物群落生长,引发鼠类栖息环境和食物资源可用性的级联变化,对鼠密度既有正性影响,也有负性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在国内北方地区,降雨量增加能够对鼠类数量的增加起促进作用,而在南方地区,降雨量过多会减少鼠类数量。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不可预测的降雨和洪水能够助长鼠类机会性繁殖。

3.3  光照 

光照不仅能够直接或间接为生物体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其自身属性(波长、光照强度和光周期)还能够调节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活动。

4  季节因素

鼠密度的季节性变化是其时间分布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季节直接影响鼠类本身,引起鼠类生理和行为发生改变。鼠类将高耗能繁殖行为局限在一定季节,出现季节性繁殖现象。在北方,除北极旅鼠(Arctic lemming)冬季繁殖外,鼠类繁殖主要集中于春季和夏季;在南方,鼠类四季皆可繁殖。季节与各地区的温度、降雨、植物生长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间接影响到鼠类种群密度,并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性。

5  人类活动

3.jpg

5.1  农业生产 

鼠类繁殖期与农作物种植及成熟时期较为契合,农作物类型调整、播种面积及产量改变等均会引起鼠密度变化。

5.2  土地类型改变 

草原开垦、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封山育林及围湖造田等举措的实施,扩大或减少了鼠类栖息地,土地利用类型不同,鼠密度存在显著差异。

5.3  放牧活动 

放牧能够改变鼠类植物隐蔽条件和食物可用性,不同牲畜数量和放牧方式将会对“草-畜-鼠”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程度干扰。因此根据牧区草场的优势鼠种制定合理放牧制度,有利于改善草场群落结构和调控鼠类种群密度。

5.4  工程建设

城市新区、工业园区、高速公路等开发与建设,使得农田、草原、荒地面积及鼠类天敌数量减少,引起鼠种及密度发生显著性改变,这些地区暴发鼠传疾病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

农房建设方面,不同住房结构及建筑材料的防鼠功能差异较大,具有土木结构、木头地面、瓦砾屋顶的房屋,大多能被鼠类破坏,导致室内鼠类活动概率升高。

5.5  鼠害治理 

春季是灭鼠的最佳时期,可直接削减鼠繁殖基数。秋季也是灭鼠的另一好时期,经过半年的繁殖,鼠密度往往较高,并为越冬储粮频繁出没,此时灭鼠效果显著。灭鼠措施包括化学药物灭鼠、物理灭鼠、生态环境防治等手段,其中化学药物灭鼠最为高效

6  自然灾害

4.jpg

鼠类密度与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干旱、极端天气等有密切关系。洪灾期间卫生条件恶劣,动物尸体、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中断,有助于增加鼠类孳生地数量,导致其大量繁殖。地震发生后,鼠类大规模迁移至人类生活区和灾后安置点,极有可能引起某些人兽共患病的部分流行。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是全球局部温度和降雨等年际气候变化的远程驱动因素。与厄尔尼诺有关的干旱可能会限制鼠类生存,进而降低暴发的风险。而与拉尼娜有关的降雨可能会增加黑线姬鼠的捕获率和汉坦病毒的传播流行。极寒天气会加大鼠类摄食难度,降低生存率,鼠密度呈不同程度下降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部分图片和资料均来源于网络,由我方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改正或删除。

参考文献:李紫薇,尹家祥.鼠类与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关系[J/OL].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5[2023-02-09].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管理员登录 /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