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口岸鼠疫防控应对策略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7-19 13:27:09   浏览:

一、交通工具及货物的查验和监测

1)做好风险监测预警。收集毗邻或通航国家鼠疫疫情信息,总结归纳鼠疫疫情高发时段及相关因素,有针对性地重点开展对特定时段装载、起运或入境货物和交通工具的查验和监测。以蒙古国为例,该国鼠疫疫情常发生于6—10月份,大多由于捕食旱獭引起。因此,应重点开展该时段内进境货物和交通工具的查验监测,特别是关注夹藏夹带入境的旱獭皮等。

2)依托信用管理。交通工具和入境货物承运主体是进出口企业及其代理,充分依托信用管理来落实企业防控鼠疫的主体责任,通过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来调动企业扛起防控鼠疫责任的积极性,实现将鼠疫防控责任链条延伸到企业乃至境外始发地,最大限度减少口岸现场公共卫生风险,尽量避免对国际交通及贸易造成干扰,维护口岸畅通。

3)抓好基础保障。要做好入境货物、交通工具的查验和监测工作,需要一个设施完备、设备齐全的查验场地,该场地应具备鼠、蚊等病媒生物防逃逸装置以及卫生处理等设施设备。同时,应抓好口岸实验室检测技术支撑能力建设,确保口岸截获的鼠类等病媒生物能及时送检并出具种类鉴定及病原体检测结果,完成后续卫生检疫措施,形成完整的闭环。

二、做好口岸本底鼠疫监测

1)组建鼠疫监测队伍。根据目前各陆地边境口岸现状,可由直属海关牵头,依托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组建一支或多支病媒生物监测专业队伍,按照生物安全相关要求及海关总署部署开展口岸病媒生物监测工作。

2)建立鼠疫检测实训基地。依托国家鼠疫重点实验室建立海关鼠疫实训基地,为各口岸卫生检疫岗位人员提供专业培训的平台,通过培训使参训人员系统性掌握鼠类监测、种类鉴定、采样送检、实验室检测及标本制作等操作技能,为各口岸完整开展病媒生物监测提供技术保障。

3)加强联防联控合作。强化与属地疾控中心的合作,开展鼠类监测,及时对鼠疫耶尔森菌等重点病原体开展血清学和细菌学检测。加强与毗邻国家对口部门的跨境合作,开展病媒生物跨境联合监测或及时共享边境地区病媒生物监测数据,组织开展风险分析研判,共同落实防控举措。

三、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

1)提升口岸鼠疫检测能力。按照鼠疫疫源地分布和口岸贸易往来情况,合理布局生物检测实验室,在总量控制基础上盘活存量,结合各地区鼠疫疫源地特点,填补鼠疫检测漏洞,进一步提高监测预警质量。

2)完善实验室资源共享机制。整合现有实验室设施、设备、人才等资源,优势互补,完善资源共享机制。

3)推进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加强和保障各鼠疫实验室信息化、系统化建设,实现检测结果、检测数据等及时、准确传输上报。

四、加强鼠疫防控合作机制

在国内合作方面,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平台资源优势,加强多部门交流合作,形成合力,实现鼠疫研究技术互联互通、研究设施设备共享。在国际合作方面,加强与WHO的合作交流,积极开展与相关国家的鼠疫防治合作与交流,密切跟踪国际鼠疫防治进展动态与趋势,引进先进理论、技术、设施与管理模式;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鼠疫安全防治合作、鼠疫防控联合演练。

五、强化专业人才培养

积极推进鼠疫监测检测专业学科建设,通过线上培训、专题培训、集中调训、技术进修班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全能培训,提高专业人员鼠疫查验、监测、检测技能和素养。鼓励开展探索性研究,以鼠疫相关研究项目为载体,加强相关科技人才在科研、信息化工程、装备研发、技术标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中的能力培养。加强鼠疫防治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大对边关鼠疫防控科技人才的政策倾斜力度,加大科技管理、科普及业务科技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力度,加大高层次鼠疫防治科技人才引进力度。

六、参与全球鼠疫监测体系建设

根据鼠疫疫情风险高低、出入境人员情况等,通过双边国际合作,因地制宜利用全球的鼠疫监测系统,合理部署鼠疫监测网络。在鼠疫疫源地国家或地区探索常驻监测制度,建立鼠疫疫情收集反馈等长效机制。加强源头防控,适时开展境外鼠疫疫源地中国公民预防措施与健康宣教,真正实现鼠疫监测“关口前移”。

 

免责声明:以上部分图片和资料均来源于网络,由我方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改正或删除。

文章节选自:靳木子,李娟,孙志.关于口岸鼠疫疫情防控的措施研究[J].中国口岸科学技术,2024,6(03):70-73.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管理员登录 /
扫描二维码